那么为什么贸易公司还存在呢?因为交易成本低,所以多方受益。当一个贸易公司的内部交易成本超过外部交易成本,你的存在就到此为止了!基于这样的逻辑,保证最低的交易成本是贸易公司的长期追求。只要与厂商直营、平台厂商、B2C等模式相比,在交易成本上有优势,我们就能继续存在。
1)量化业务数据。没有量化,就很难管理。既然要知道交易成本,就要先统计一下,没有什么不可量化的。如果你还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卖了多少,赚了多少,花了多少,还剩下多少等规律性的数据,那就先了解一下。
下面是一个经销商老板的办公桌,堆满了业务数据,好像在炒股。如果看到数据就头晕,那你可能要想想自己是否适合继续做企业管理。或者发挥你的其他长处,看项目,做投资,把握方向,做一个股权投资人。
2)坚持行业对标。有了业务数据,就能知道自己在哪里。以固定费用为例,西玛调查了全国多家经销商,发现38%的客户固定费用率在1.5%以内,32%的客户固定费用率在2%-2.4%之间,30%的客户固定费用率超过2.8%。
如果你的营业费用低于1.5%,你将领先于中国62%的商业企业。同样,也可以比较其他费用率。如果你的费用率低,业务量大,不用担心被替代。反而证明你没有竞争优势,需要提高管理水平。
3)增加协同效应。除了提升业务能力,还要创新商业模式,重新思考产品和渠道的定义。之前的产品分类和渠道分类是否正确?能否实现产品和渠道的优势互补?产品结构和渠道结构既能解决平时的量和利的平衡问题,又能增加我们的抗风险能力。
这次疫情就是最好的检验,如果你只管一个品类,只卖一个渠道。运气好的话会被馅饼砸到,直接卖断货;运气不好会被鸡蛋砸到直接爆炸。
比如你只卖啤酒,只做餐饮渠道,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你除了啤酒还有火腿肠或者粮油米线;除了餐饮渠道,你也有送货上门服务的传统渠道......然后你还有一些业务可以回收现金流,配合销售,抗风险。
4) 隔壁老王的强项是物流配送,渠道开发维护能力不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思考,把你的长处最大化,把你的短处外包出去?你可以交叉持股,形成变形金刚式的最优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