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院怎么样 http://m.39.net/pf/a_4525433.html
文章总计字3图,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本次疫情发生后,对于中国经济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制造业的影响又将如何,建材工业及相关产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又将面对怎样的行情,国家将会出台何种政策来扶持和刺激经济发展?本会访问并摘取了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最新的研究观点,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
名誉会长刘长发
本次疫情对建材工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影响都是暂时的,疫情结束后将恢复正常。
国泰君安
总体情况
对于全年的负面影响在-0.1到-0.4个百分点,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
①情形一(疫情持续时间半年):这是对经济影响最为严重情形,对全年GDP增速或将产生0.4个点的负面影响,下半年政策力度或明显加大。
②情形二(疫情持续时间3-4个月):这是对经济影响比较温和情形,对全年GDP增速将产生0.2-0.3个点的影响,政策力度或温和加大。
③情形三(疫情持续时间2-3个月):这是对经济影响最轻的情形,对全年GDP增速将产生0.1个点左右的影响,政策则以结构性减负为主。
建材相关行业影响
如果疫情发展较为乐观,对工业和建筑业的影响较年可能较小。
与年的SARS相比,年疫情最大防控时间是4-5月,是一年的生产旺季,今年最严格的防控发生在1月,本来就是生产淡季,虽然各地公布了推迟复工,但建筑业方面往年也是正月十五之后民工才陆续返回施工工地、3月之后才进入施工旺季,目前疫情影响各地开工时间基本上是正月十五之后,与往年类似,如果疫情2月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考虑个别项目影响,时间滞后最多两周,若再考虑后面旺季赶工,实质性影响对全年而言非常有限。当然,如果疫情的改善不及预期,各地进一步推迟开工,则会对以建筑工程为代表的下游需求和供应链都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工业和建筑业。
_恒大研究院
总体情况
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将大于年非典,但时间可能更短,具体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政策对冲力度。中国经济已经持续下行近十年,最近这几年又受到金融去杠杆、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疫情对企业毫无疑问是雪上加霜。加上年非典时期一开始信息瞒报并未影响生产,现在采取的措施显然更及时更有力,对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
建材相关行业影响
工人返城、工厂复工延迟,生产活动无法进行,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基本停滞。
房地产行业暂停销售活动。1月26日晚间,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向会员单位并全行业发出号召,暂时停止售楼处销售活动,待疫情过后再行恢复。房地产相关项目物业管理企业,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和社区行政管理机构要求,充分做好预防标识、人员登记、消毒杀菌、后勤服务等工作;经营租赁、长租公寓的企业,切实做好出租房屋消毒防护措施、密切掌握租户健康状态、保持室内外卫生整洁等工作。
建筑业受到波及,建筑业停工。
政策建议
三大政策建议组合: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度的改革开放。
财政政策是关键,加大减税和支出力度。
对重灾地区和行业进行定向降息降准。
在主要疫区和特大城市探索灵活办公机制、错峰上下班,发展线上和智能化办公,避免人流交叉感染。
在主要疫区和特大城市探索灵活办公机制、错峰上下班,发展线上和智能化办公,避免人流交叉感染。
兼顾企业和员工利益,落实员工带薪休假制度的同时,延长的假期及推迟开工的期间内按一定比例支付基本薪酬而非强制工资,减少企业因负担过重而在复工后加大裁员的现象。
优化减税降费方式,从当前主要针对增值税的减税格局转为降低社保费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提升企业获得感。
加强逆周期调节,提前做好基建项目储备,疫情过后大搞基建减税,对于人口流入地区的都市圈城市群可以进行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工论坛、基建通大数据等
总体情况
和年非典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这次是在中美经贸摩擦刚缓和的情况下,叠加肺炎疫情。并且本次疫情的传染性更强,加上春节节点因素,对服务业、企业复工乃至于整个制造业及出口的冲击更大,中国经济可谓是雪上加霜,这次所面临的挑战肯定也是史无前例的。疫情之后,经济承压已是大概率事件。
对基建、房建造成直接影响
目前已有数十个省份公告推迟复工时间,复工的推迟对基建、房建的施工影响是直接的。基建方面,1月份地方政府发债规模超过亿,其中新增专项债亿,地方政府短期资金相对充裕,复工的推迟导致项目进度滞后,资金投放受阻,基建投资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因此一旦疫情结束之后,肯定会出现项目集中爆发开工、及赶工期的现象。
其次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预计会进一步加码基建投资,当然除了常规基建的刺激加速外,疫情之后估计会又多了一个项目,就是医疗基建,医院面积可能会翻几番。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疫情影响这么大,那么国家是否会像年非典时期那样再次开启房地产这个大闸呢?估计不会,因为如今和年截然不同,目前宏观杠杆率要比年高得多、中国多年来已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期间我们一直在加大力度调控房地产泡沫,所以目前的政策空间和年相比可能较为有限。因此我们认为政府不会大规模刺激房地产市场。
BIM等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提升
这次疫情,医院、医院的建造速度让全球都重新认识了中国这个基建狂魔的效率。而背后有很大一部分的功劳来自BIM及信息化的应用的支撑。比如医院设计方案落实的过程中,BIM大显身手,充分体现了BIM在整体统筹规划,项目协调、可视化模型创建等方面重要作用。
民生银行研究院
总体情况
若疫情在2月底3月初得到基本控制,随着需求的延后释放以及产能的逐渐恢复,大部分行业将稳步复苏或快速反弹;若疫情蔓延态势持续时间较长,则年内产业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建议针对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定向支持,适当缓和房地产等行业调控,以稳定市场运行和市场主体预期,防止短期超调影响行业中长期发展趋势。同时,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建议以“政府市场双到位,公立民营双发展,医生患者双满意”为目标,加快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及民众医疗保障水平。
建材相关行业影响
①制造业:短期内疫情影响开工,稳增长压力较大
年以来,制造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叠加此次疫情影响,增长压力更加凸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钢铁、化工、汽车、石油加工行业利润比上年分别下降37.6%、25.6%、15.9%和42.5%,合计影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比上年下降7.4个百分点。截至年1月20日,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0,回落至临界点。1月份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录得51.1,为年9月以来最低水平。预计当前疫情短期内将对制造业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春节后企业开工复工推迟,生产增速放缓,企业成本负担较重;二是市场需求增速或将趋降。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正处于爆发期,将对我国经济短期运行带来较为明显的冲击,一季度经济增长放缓。短期内,疫情将影响节后返工,订单减少、物流阻隔等对工业生产都存在一定影响,从而对我国制造业生产和销售带来冲击。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可能较低。预计年2月制造业PMI可能降到荣枯线以下,非制造中的服务业PMI也可能明显下降。虽然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不容低估,但随着疫情得到不断控制,预计二、三季度制造业将不断回暖,不会影响中长期制造业运行态势。疫情解除后,前期由于开工复工迟滞所积累的市场需求将集中释放,生产、投资与消费加快增长,带动经济回升。经济中长期走势仍将受自身经济周期及结构变化的影响。目前来看,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受疫情影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疫情能够在一季度逐渐得到控制,二季度之后我国制造业运行有望回归相对正常水平。
②房地产行业:销售基本停滞,开发投资放缓,疫情过后有望逐渐恢复
从房地产销售看,春节返乡置业潮不再,节后楼市“小阳春”难现。一方面,房地产销售以线下售楼处展示、签约为主,受冲击较大。据CRIC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已有至少60余个省市明确要求暂停售楼处销售活动;另一方面,疫情导致的宏观经济波动、市场信心不足、企业利润与居民收入下降、预防性流动性偏好提升等因素将对房地产市场需求形成一定抑制。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1月份18个主要城市楼市成交量同比下降4%,环比下降34.6%,土地市场成交量环比减少超过70%。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1月份链家18城二手房成交量环比下降38%。2月份,相关指标下滑将更加显著。
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看,疫情期间,受土地招拍挂放缓、延期复工等影响,土地购置、建安投资与施工均将显著下降。年以来,房企融资形势偏紧,房企重点依靠加快销售回款节奏缓解资金压力。当前,销售回款渠道受阻,企业偿债压力更加凸显,资金链更加紧张,房企开发投资意愿与能力下降。
从政策层面看,近年来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收紧,当前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之下,因城施策具有一定的边际调整空间。为对冲疫情的负面影响,在保持基本调控基调不变的情况下,调控力度有望更加缓和,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年SARS疫情爆发后,房地产销售在3、4月份增速短暂大幅下滑,5月份开始反弹,房地产开发投资在经历3、4月份的回落后,也于5月份开始回暖,表明购房需求具有一定刚性,因疫情爆发暂时延后而并未消失,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将迅速恢复。当前宏观经济周期与年有所不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且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降温、调整阶段,企业资金状况不乐观,疫情的短期冲击可能较年更大。但如果疫情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地方政府、房企有望加快供地、推盘、施工节奏,市场将加速回暖,负面影响有望控制在一季度,则从全年总体判断,房地产销售与开发投资受疫情影响可控。
政策建议
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措施,防止短期内相关产业超幅下滑,以数字化加快中长期产业转型升级
①强化短期政策应对,对冲疫情对重点行业发展的负面冲击
注重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协调联动,对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定导向的产业,尤其是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餐饮、商贸零售、教育培训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现代服务业给予重点支持;继续减免制造业税费,合理分担企业疫情期间产生的用工、房租、利息等成本支出;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以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适当调整房地产企业融资政策,支持各地因城施策,尤其是疫情较严重地区优化调控政策稳定市场需求;加大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