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发展现状及工作亮点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互联网+流通”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电商换市”,助推传统产业触网升级,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今年,我市实现网络零售额.56亿元,同比增长45.55%,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0.2个百分点,网络零售额与社零总额的比值达到四分之一;市内居民网络消费.36亿元,同比增长34.68%,高于全省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
(一)农村电商上下并行,驶入发展快车道
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农村电商服务网点个,已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余个,县级服务中心和区域物流中心9个,农村电商服务站功能进一步完善。一方面,网货下乡增速较快,奉化、象山、宁海家村淘站今年促成交易40万笔,实现交易额万元,是年交易额的3倍,在今年“农村淘宝大促”活动期间,奉化村淘共实现交易额0万元,居全省第一;今年双11期间,奉化、象山销售额全省领先。另一方面,农产品上行加快推进。我市在淘宝、邮乐网、1号店等平台建成市、县特色馆20余个,入住商户多家,今年建成的4个淘宝特色馆(宁波、象山、余姚、宁海)实现销售额6.57亿元,是年销售额的3倍。同时,我市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余个,县级服务中心和区域物流中心6个,涌现出“我是农民”、“e购吧”等多家农产品销售平台,电子商务正成为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和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
(二)跨境电商谋求转型,迎来发展新局面
全市跨境电子商务进口企业注册超家,实际开展业务余家,今年,全市累计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约.14亿元,是去年的3.4倍,其中进口总额53.65亿元,同比增长83.17%,出口总额.48亿元,同比增长.67%,长期位居全国试点城市前列。今年5月以来,我市跨境电商业务呈持续回升态势,特别是出口业务增长较快。随着跨境电商出口业务的高速增长,我市涌现出了联合天易通、世贸通等一批出口综合服务平台,建成了海曙跨境贸易电商园区、江北盛悦跨境大厦等跨境电商产业园。全市基本形成以宁波保税区为主,栎社、梅山、慈溪、海曙、江北等特殊监管区域为辅的多点支撑、多极集聚的产业发展格局,今年年初,中国(宁波)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正式下发实施,慈溪、余姚、宁海、海曙、鄞州5个县(市)区被列为浙江省首批跨境电商产业集群试点区,我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迎来新局面。
(三)垂直电商积极试水,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入住阿里巴巴产业带企业破万家,实现销售额约40亿元,同比增长32%;吉博“麦能网”、“安居中国”等平台交易额超亿元,“铁大大网”、“海空网”等平台交易额超千万元。宁波经济是典型的块状经济、集群经济和行业经济,奠定了垂直电商在宁波的发展基础,带动了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携商网”作为本地家电类垂直销售平台,面向三、四线城市,以销售品牌大家电和宁波本地产的小家电为主,结合线下门店拓展O2O销售模式,目前与90多家本地家电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并在全国三、四线城市发展多家加盟实体店;慈溪打造的“五金行业供应链一站式服务平台”和余姚中国裘皮城建立的网上皮皮仓,都是“互联网+”实体产业的有益探索。
(四)移动电商加速拓展,不断开辟新领域
今年以来,宁波市移动端网络交易额占全市网络交易额的比重达到80%以上,城市O2O交易额达到网络零售额的20%。我市移动电子商务涉及的行业不断扩展,不仅在服装、家电、生活用品等家庭消费领域,以及外贸、交通等生产流通领域快速发展,在医疗、金融、旅游、文化、娱乐等方面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慈溪宝典”通过移动互联网带动本地服务行业实现O2O,并于5月底在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余姚本地企业“搭把手”利用移动APP开展洗衣取送服务,并向家政、养老等方向拓展。此外,“Q洗车”、“高远民宿”、“好吗”医疗服务平台等项目引入风投资金,全市涌现出一批成长迅速、富有活力的新型电商企业,电商应用不断拓展新领域。此外,我市今年新增社区智能柜组,富友、速递易等一批国内专业的智能柜运营商均已进驻我市,预计年底社区智能柜将达到组,核心城区基本实现全覆盖。
(五)电商园区加快建设,项目招商势头良好
全市已有各类电子商务产业园区51家,面积超过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家,通过市区联动、外引内培,企业加快实现集聚发展。一是宁波电商城投资加快,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引进各类企业家,注册资金亿元,其中江北园区引进企业家,海曙园区引进企业家。二是电商众创空间发展较快,目前我市已有电商类众创空间15个,今年认定市级电商创业创新基地(众创空间)10家。三是电商特色小镇加快打造,宁波电商经济创新园区成功申报省级前洋经济开发区;江北前洋E商小镇入围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奉化宁南智慧电商小镇、余姚塑料家电O2O小镇等3家入围市级培育名单。四是项目招商势头良好。
今年以来,全市新引进电商企业超过家。其中,平台类企业有慧聪网产业带、找煤网、东方易塑、点塑网、中远无界、车元素等项目;网络零售类企业有神趣智能家具、裂帛电商、罗莱家纺等国内知名网络零售商;跨境类企业有意好生活、澳洲(澳易淘)中国总部、三叶草等企业;服务类企业有中检集团溯源及第三方检测服务平台、中社院大数据、智囊团等项目。此外,新引进落户了一大批在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医疗等应用领域的“互联网+”项目,如铁大大网、飞猫速运、宏科供应链等物流供应链电商企业,爱就投、乾道星和、永诚保险等一批类金融企业,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千顺文化、万能传媒等一批文创产业。
(六)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全市电商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电商招商选优势头良好。
一是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商务委与市财政联合下发了《年电商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甬商务电商号),与市委组织部、市财政联合下发了《年电子商务人才认定补助政策》(号)文件;制定了《关于加快宁波市农村电商发展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各县(市)区均制订了电商专项扶持政策或实施细则。
二是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目前,我委备案登记电商培训机构71家,建成电商实训基地个;建成了宁波市电子商务学院、宁波市电子商务研究院、跨境电商研究院等一批智力研究机构;全年完成电商专业人才培训1.23万人次,其中,市本级完成人次,各县市区完成7人次;组织电商企业参加“上海宁波周”,举办企业人才招聘会,为我市企业招揽高端电商人才搭建平台。
三是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快宁波市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了今年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制定了工作考核细则和奖励机制,开展企业登记评定,全面提升我市电商公共服务体系。
四是电商产业基金顺利组建。市电商基金率先完成筹备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已正式下发,目前,市电商基金已投资设立了2支子基金,合计规模3.2亿元,其中,政府出资1.1亿元,吸引社会资本2.1亿元,并已成功投资了8个电商项目,合计万元。
五是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充分发挥市电商办职能,积极协调市电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其中,与市人行合作推进移动金融支付工作,在菜场、影院、餐饮等便民消费场所推广金融IC卡移动支付;与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制定《年宁波市诚信电商园区示范试点方案》,并在5大电商园区率先试点;与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开展“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试点城市”申报工作;与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合作创建农村电商大学生创业基地;与团市委合作开展第三届青年电商创业大赛,推动“海蓝宝”等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与市发改委、市经信委梳理一批电子商务重点项目,纳入中国制造项目库。
02存在问题经过近年来的摸索实践,宁波电子商务开始步入换挡提速阶段,但是与先进城市相比,由于整体起步较晚,部分领域还是存在着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是服务资源相对落后,特别是在网络运营、金融支付、海外仓储等方面的电商服务企业异常紧缺。
二是人才供应相对紧缺,我市相对上海、杭州等地对人才吸引力不够,电商产业发展的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在网络运营、技术服务等领域。
三是跨境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尚不成熟,生态圈建设任重而道远。
宁波跨境电商总体上仍处于成长期,尤其是与杭州、深圳等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市场主体意识不强、贸易规模不够大、产品结构不平衡、龙头骨干企业缺乏、供应链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03下阶段工作思路年是我市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一年。跨境进口电商政策落地,保税备货模式将更趋向于大平台商和品牌商,中小卖家积极转型跨境集货,产品品类也将从日化消费品向奢侈品、文化体育产品等拓展;跨境出口电商B2B海外仓模式加快布局,单一窗口数据打通将成为传统外贸的新增动力;农产品电商全面爆发,倒逼质量追溯、冷链物流等技术加快应用,农村旅游消费O2O将持续增长;传统商贸、社区商业供销体系将加速变革,品牌商-经销商-终端商户与消费者的供应层级将不断缩减,新商业应用场景层出不穷;移动端口将正式取代桌面系统,成为商业消费的主流入口;电子商务的人才竞争将趋于白热化,拥有产业背景、熟悉大数据分析、具备资源整合能力的电商人才将成为市场热点。
基于以上趋势分析,年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总体目标
力争网络零售额突破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量突破80亿美元,同比增长%;农村及农产品电商稳步增长,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互联网加速融合,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全市电商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工程,全力提振传统商贸消费升级
一是鼓励传统业态加快接入移动应用。引导百货商超、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企业推进移动应用改造,联合人行、互联网支付公司合作举办“宁波网络购物节”、移动应用对接会等活动,力争年底全市主要商圈实现移动应用全覆盖。
二是推动专业市场电商化转型。引导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向电子商务园区、物流园区拓展,鼓励商品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做强交易撮合、商品集散和信息发布等功能,增加物流配送、质量标准、金融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市场建设垂直电商平台,加大线上交易比重,为全市商品销售总额增长探索试点。
三是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电商。积极引导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重点扶持家政服务、社区配送、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同城生活电商平台,探索制定O2O服务规范,服务标准等,年度评选出十佳同城服务电商企业。四是加快“互联网+流通”重大项目落地。深入推进市政府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战略合作,重点推动阿里巴巴零售通项目加快试点,争取成为全国“互联网+流通”城市样板项目。
(二)大力推进跨境综试区建设,助推外贸转型稳增长
一是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商“单一窗口”功能。积极协调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管等部门,探索跨境贸易便利化举措,引导进出口电商和支付、物流、仓储等企业申报备案,力争全年平台备案企业超过家。
二是重点推进跨境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发挥余姚、慈溪、海曙、鄞州和宁海5个省级试点示范作用,鼓励试点区域与eBay、亚马逊、速卖通等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进行战略合作,每个试点单位至少举办1场以上跨境电商资源对接会,探索跨境货物贸易和跨境服务贸易的综合试点。
三是加快搭建跨境电商云服务平台。扶持一批跨境代运营、大数据营销、培训认证、境外品牌注册、境外结汇等服务的企业;筛选一批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承建及运营主体开展示范建设,为跨境出口企业提供个性化和一站式服务。四是推进跨境电商海外公共仓培育,出台海外仓扶持政策,确定海外仓建设标准,认定一批市级公共海外仓,建立海外仓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公共海外仓与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对接,全力推动海外仓B2B模式成为外贸增长发力点。
(三)加快农产品触网销售,培育农村市场增长新动力
一是扩大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培育一批专业化农产品电商企业,引导农产品经营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业务;鼓励企业与电商平台深度合作,开拓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支持开展季节性农产品团购促销活动,缓解区域性农产品滞销等问题。
二是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搭建城乡物流配送网络,推动农村电商与社区电商协同发展,建设和提升个农村电商服务点和个社区智能终端,开展农产品城市集中配送;支持企业开发建设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配送终端设施,解决本地生鲜农产品上餐桌“最后一公里”;扶持2-3个智能化农产品区域仓储中心,引导网销农产品与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对接。
三是继续开展农村电商示范创建。重点支持一批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乡镇和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村(社区),打造一批农村电商化创新实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租赁农场、民宿休闲等项目,积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强化项目支撑,打造电商创新创业新载体
一是全力推进宁波电商城建设。研究制定新一轮电商城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宁波电商经济创新园区前洋E小镇开发招商,扶持海曙国际电商园做大跨境出口园区规模,电商城企业数量和能级进一步提升。
二是加大重大项目招引。重点针对平台型、服务型电商,突出工业制造、外贸进出口、服务消费等领域,组织县市区赴广州、深圳、杭州等地招商,全年举办2-3场“走出去”招商推介活动。
三是扶持电商园区发展。引导传统网商园区向跨境园区、服务商园区等转型,鼓励园区运营商盘活存量资源,加快消化写字楼库存,全年认定5家以上市级电商创业创新基地(电商众创空间),培育5家市级电商特色小镇,争创1家省级特色小镇。
四是加快项目资本对接。发挥产业基金投资引导作用,吸引异地优秀电商项目落户我市;加快组建跨境电商、生活消费等主题子基金,强化程序监管,简化审批流程,提高项目投资效率,力争每季度开展1场以上基金项目对接会,拉动民间投资效益。
(五)突破人才瓶颈,扩大电商创业就业新渠道
一是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团队。加大电子商务人才政策宣传力度,组织企业赴外地开展电子商务人才专场招聘活动,做好第二批电商3人才评审工作,举办2场以上全市电商创业大赛,力争引进电商创业创新人才5人、电商创业创新团队5个,引进电子商务领军人才10人、高层次人才20人、紧缺人才50人。
二是着力培育专业技能人才。通过开展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培训、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培训、高校毕业生培训等,力争全年培训电子商务专业人才0人(市本级人)、快递物流人员人、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人,补助大学生电商创业就业者人。
三是搭建新型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校企合作产学研联盟的平台作用,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实习实训,推动不少于10家规模以上电子商务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结对,不少于名高校学生实现在岗实训实习。
(六)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完善的电商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调整专项扶持政策。用足用好中央“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国家试点城市”专项资金,加大对初创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新增出台扶持农村电商及快递服务业专项政策。
二是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加强与省电商统计系统对接,新增跨境电商、平台电商等统计类目,力争全年新增样本企业超过50家,电商企业贡献社零超过亿元。
三是开展企业等级评定。根据省厅统一部署,委托市电商促进会,分类开展全市电商产业基地、平台企业、应用企业、服务企业等级资质评定,做好电商企业分级管理,促进全市电商产业规范化发展。同时做好第三批培训机构和实践基地备案工作。
四是加强理论研究。发挥市电商研究院、市电子商务学院、跨境电子商务学院和各大高校科研力量,重点开展《宁波跨境海外仓发展路径研究》、《宁波市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等课题,为全市电商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宁波市商务委)
编辑:刘愈
责编:钱君
电子商务促进中心
浙江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