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姓(zhǎngxìng),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位。在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位以外。
仉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地方官吏仉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的记载:古时有仉督氏复姓,后分为仉氏、督氏,今已无此复姓。
“仉”,就是“掌”的古体字,“仉督”也就是“掌督”,其官本名叫“党正”,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主管指定区域内的行政事务,后称党督,演变为掌督、仉督,其职能一样。
西周时期的行政区划,主要以“州”为本,每一州按东、南、西、北、中分为五党,每一党分为五族,每一族拥有一百家(户),构成一个基层的行政单位。每党的行政长官就称作“党正”,负责掌管本党之内五百家(户)的政令行使、民众教化之事,战时则负责从每家抽一丁,五百丁为一师,编入军制以供中央王朝驱策。党正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
这在典籍《周礼·地官》中有记载:“党正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党正之职在南北朝的北周时期官秩正一命,即正九品。
古代,“党”、“掌”、“仉”三字同音通义,可以互假,因此,“仉督”是“党正”的化称。
在仉督(党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仉督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仉氏、督氏、党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仉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属于以音讹改字为氏。
据传说,仉氏主要出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
古代党氏的“党”字读zhǎng(ㄓㄤˇ)音,故党氏中有一支以zhǎng(ㄓㄤˇ)为姓氏,成为后来的掌氏。后掌氏族人中又分衍出以zhǎng(ㄓㄤˇ)音为姓氏的仉氏,即仉氏起源于党氏。
著名“亚圣”孟子的母亲即为仉氏,以择邻教子出名。今山东省沂水县杨庄镇党家山村距传说中的孟母村仅四公里之遥,党家山村的东面三公里处为即仉林村。
不过,据历史文献《孟子世家族谱·世谱》中记载:“亚圣祖系出自鲁桓公允,允生庄公同,同有弟三:长庆父为孟孙氏,庆父四传庄子速,速七传激,字公宜,激娶仉氏,魏公子仉启女,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年)四月二日己酉生轲,字子车、又字子舆。”因此,有学者认为孟母仉氏乃魏公子仉启的女儿,虽然关于魏国公子仉启无考,但推测仉氏是山西并州人。
第三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唐宋时期西域穆斯林“蕃客”仉仉沙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仉氏,源出元朝诗人仉仉沙的后裔。据中国伊斯兰教史学家金吉堂在《回教民族说》中的记载:仉仉沙,字大用,祖籍大食国,著名元朝诗人。
据史籍《旧唐书·西域传》的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年),大食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公元~年在位)首次谴使来华,之后中阿两国正式缔交,大食国使节和“贡使”便来中国不断,有时一年一次,有时一年两次。见于史书记载者,唐朝时期大食国使臣来华次数达三十七次之多,一批批的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传教士更是络绎不绝。他们来华后,多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杭州等地,后逐渐深入中原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主要从事香料、象牙、珠宝药材和犀角等类物品的贩卖,并带回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它商品。由于以经商为主,中国人称他们为、“蕃商”和“胡商”等。
大食国的各族人来华通商贸易,一般多在冬季归国。但由于商业频繁,有利可图,加上唐、宋时期中央政府鼓励商业贸易,因而有不少人便留居中国不归,历史上称之为“住唐”,这是当时中阿两国友好往来的显著特点,同时也是早期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迁居中国的原因所在。
这些“住唐”在中国娶妻生子,学习汉语,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同时,为了自己宗教生活的需要,在居住区修建礼拜寺,并建有墓地,保持了独特的文化个性。应该说,这一时期的“蕃客”还是属于侨居的性质,也没有被称作“回回”,更没有构成中国境内的一个民族。一直到了元朝,由于大量回族人的东迁,他们才开始有了身份上的改变,而被称为“回回蕃客”、“南蕃回回”,最终成为回回民族来源的组成部分之一。
元朝诗人仉仉沙就是大食国“住唐”的后裔,家世出自元朝陪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外城的回回街,具体家族身世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仉仉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化为单字汉姓者,称仉氏,世代相传至今。据文献《西域文化名人志》的记载,仉氏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唐山一带,以及山东地区。
迁徙分布
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四十三位门阀。
汉族仉氏起源于党氏,为掌氏所衍改。古代“党”的读音为zhǎng。春秋时期鲁国就有大夫党氏,是周王族的旁支之后,其后人就有一支以其读音成为掌氏,掌氏的后人又有一支以其读音衍变成为仉氏。战国时期“亚圣”孟子的母亲就是仉氏族人之女。
回族仉氏的起源实际上是多方面的,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在华侨居的穆斯林“蕃客”。
在元朝时期,回族人泛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突厥语族各族人及西亚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回族人的东迁,是与当时中国北方蒙古汗国的兴起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重大政治、军事和社会变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南宋末年,蒙古汗国兴起,在归附葱岭东西的畏兀儿、哈刺鲁诸族和攻灭西辽的基础上,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对外西征,在近半个世纪内,征服了中亚和西亚广大地区,包括葱岭以西、黑海以东和以南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前面谈到,蒙古西征中,每克一城一地都照例要括取工匠和俘掠妇孺为奴,并签发征调青壮年充军。这样,随着每次战争的胜利,一批批中亚突厥语族的各族人和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作为战俘而被迁徙到东方来,参加南下的战争。其中有被签发的军士、工匠和被俘掠的妇孺,也有一些学术人士和上层社会人士,总数大约在几十万之多。同时,由于蒙古西征,中西交通大开,自愿而来的商人盛于空前。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使用着各自不同语言文字的伊斯兰教信仰者,在“回回”这个共同名称下,以驻军屯牧和以工匠、商人、官吏、学者、掌教等不同社会身分,散处在黄河上下、长城内外以及大江南北各地。
在这个时期,回回的社会活动以战争和农耕占重要地位。在元朝建立之前的近半个世纪内,入居回回的大多数被分别编入“诸道回回军”或“西域亲军”,还有以族籍见称的“哈刺鲁军”、“阿儿浑军”,等等。他们从成吉思汗西征结束时起,就不断被签发南下,参加灭西夏、金朝和南宋的战争,转战各地。这时,战争在回回的社会生活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他们在不作战的时候,也在镇戍之地进行垦牧。这种“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的兵农合一的生活,使回回逐渐纳入当地社会生活的行程,成为当地居民。
元朝建立以后,回回的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国相对的安定局面,为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社会环境。元至元十年(公元年),元世祖忽必烈诏令各种戍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大约从此以后,大批回回军士在社的编制下,进行农耕,取得普通农民的身份。但同时还有一部分仍过着兵农合一的生活,一面屯田,一面参加地方的戍卫,即所谓“屯戍”人口。屯戍人口是聚居的,入社编民可以是聚居的,也可以和别的民族杂居。立社的本意在于劝农,一般是五十家为一社,并设社长专督农业生产。这是农村社会基层单位,可以说是后来回回营、回回村或聚居的某家营、某家村的开始。而“屯聚”与“牧养”的联系,也可以说是后来的回回农户多以放牧牛、羊为副业的开端。
这一时期,回回除主要参加农业生产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其原因是:蒙古统治阶级比较重视各类工匠。在西征国,对工匠多是俘而不杀,把他们挑选出来迁徙到东方,从事军需品和日用品的生产;战争停止后又采取拘括办法,把各族工匠集中起来进行手工业生产。东迁的回回工匠,在数量上当然要比签发的回回军士少,但总数也相当可观。回回工匠到中国后,许多人被编入元朝政府及诸王贵族所属的官手工业局,从事建筑、纺织、武器、皮革、制毡、金银器皿及酿造等业的劳作,也有的被分配给后妃、勋戚为奴,作为私属人口,称之为“怯恰口”,专为领主服役。
据史籍《元史·哈散纳传》记载,窝阔台汗即位后,哈散纳统率阿儿浑军,并回族人匠三千户,驻于寻麻干(今河北张家口),设局织造名曰“纳失失”(波斯文Nasij的译文)的丝织品,同时还在弘州(今河北阳原)设纳失失局,领有西域织绮纹工三百余户,教习从中原各地签括来的各族工匠织造纳失失。纳失失是西锦的一种,嵌有金线和珍珠,颜色鲜艳,样式新颖,被视为珍品,是元朝宫庭皇室缝制宴礼服“只孙服”的必需原料。元初,官手工业局工部系统,专设有撒答刺欺提举司,由回族人扎马刺丁率领工匠织造撒答刺欺。撒答刺欺同为西锦的一种,多用犬、兔之毛仿西域丝织品而成,极为精美。回回工匠也擅长织造毡制品,从元大德二年(公元年)到元泰定五年(公元年)的三十年间,诸路诸色人匠总管府为上都皇室宫殿、斡耳朵、皇帝影堂织造的地毯有十三种之多。其中“回回剪绒毡”被列为上等品。
在兵器业生产中,回回占有特殊地位,如“回回炮”的制造和使用就仰仗回族人。元朝政府非常重视回回军匠和炮手的训练,还专门设立官署即回回炮手总管府领其事。元至元十六年(公元年),调集两淮造回回炮的新附军六百人及蒙古、回回、汉、新附人能造炮者至大都,设置回回炮手都元帅府,后来又改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正三品。元至正三年(公元年),又追回回炮手赴汝宁(今河南汝南)、新蔡(今河南新蔡)教习炮法。明朝初期,大将徐达攻苏州城时仍沿用回回炮,说明这种炮在元朝是大量制造的。
回回工匠对漠北城市及宫庭建筑也有突出贡献。窝阔台汗时期,建造以万安阁为中心的和林城(亦称“哈刺和林”,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哈尔和林),就有不少回回工匠参加其事。据目击者法国使臣卢布鲁克所记,当年的和林城是一个宏伟壮观的建筑群。城内除富丽的宫殿外,还建造了许多官邸、仓库;并建有两个市区,一为回回市区,一为汉人市区,是商人、手工业者聚居营造之地,有各种宗教建筑,其中有回回礼拜寺两座。和林城的建筑役使各族工匠一千五百多人,历时十余年,其中回回工匠五百多人。另外,窝阔台还役使回回工匠又在和林以北的迦坚茶寒湖建造另一宫殿,名曰扫邻城,作为春猎行宫;在和林城南建图苏湖城(迎驾殿),是从冬营之地翁金河返回和林的驻跸之地。蒙哥汗时代,忽必烈受命漠南汉地军国遮事,在桓州东滦水北修筑城廓宫室,名曰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成为后来元朝的陪都。开平城建筑可谓荟萃了当时国内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规模宏大、雄伟。外城街市区的回回街,是从事建筑的回回工匠或商人的聚居之地,区内回回寺是他们聚礼等宗教活动的场所。
对元朝大都的建设,回族人的贡献尤为突出。回回著名的建筑家也黑迭儿丁(公元?~年),是元大都宫殿和宫城的设计者和工程组织者。他在中统四年(公元年),奏请修琼华岛(今北京北海公园),经过三年时间,琼华岛广寒宫竣工。元至元三年(公元年),也黑迭儿丁被任命为迭儿局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兼领监宫殿,同张柔、段天佑同行工部事,负责修建宫城。也黑迭儿丁对大都宫殿建筑群做出了整体的规划,诸如皇帝和百官理政的宫殿、祭奠用的亲堂、嫔妃起居游赏的楼阁、园林池塘,以及宿卫、掌衣食具车马等侍臣的居住之室等,都-一筹划在内。也黑迭儿丁领导和设计的元大都宫阙的建筑工程,对明清北京故宫和整个北京的城市建筑和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也黑迭儿丁是阿拉伯人,当时阿拉伯工匠艺人迁入中国的不少,他们以“户饶良匠”见称,是和林、上都和大都建筑的主要参加者之一。这一时期与官手工业并存的是和个体农业经济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这种手工业生产应该说遍及回族人聚居区,主要是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制作一些农业生产的工具、日常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从事畜牧业经营者也制作简单的牧业生产工具,有的从事皮毛制品。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回回的家庭手工业,在官手工业的影响下还是有一定的发展。
目前,回族仉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多种因素逐渐形为一个中国特有的民族,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还保留了少量的古阿位伯语和古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今山东省的新泰市、寿光市、德州市夏津县、滨州市、青岛市胶南县、昌邑县、邹平市、沂南县,河北省的石家庄市、盐山县、枣强县、衡水市、沧州市黄骅县、秦皇岛市、承德市、唐山市,吉林省的长春市、榆树市,江苏省的盐城市、连云港市东海县、阜宁市、苏州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饶河市,辽宁省的沈阳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均有仉氏族人分布。
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年)曾废黜,后又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除不再。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堂号
鲁郡堂:以望立堂。
琅玡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仉姓历史名人
仉 氏:(生卒年待考),女,名字无考;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亚圣”孟子的母亲。
仉氏知书识礼,她为了使孟子(孟轲)从小就得到好的教养环境,曾迁居了三次,有句成语就叫“孟母三迁”,就是典出于她教子有方的故事。
据历史文献《孟子世家族谱·世谱》中记载:“亚圣祖系出自鲁桓公允,允生庄公同,同有弟三:长庆父为孟孙氏,庆父四传庄子速,速七传激,字公宜,激娶仉氏,魏公子仉启女,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年)四月二日己酉生轲,字子车、又字子舆。”
从以上记载可知:孟母仉氏乃魏公子仉启的女儿。不过,关于魏国公子仉启,无考。
孟母仉氏,有贤德,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女性,居我国历史上五位最伟大的母亲之首(即孟轲之母仉氏,孔鲤之母丌官氏,陶侃之母湛氏,欧阳修之母郑氏,岳飞之母姚氏)。
在典籍《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孟母的“断机教子”、“三迁择邻”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
孟子早年家境贫寒,相传孟母仉氏靠纺线织布维持生活。孟子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当时仉氏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仉氏把孟子叫到跟前,当着他的面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大惊,连忙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仉氏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这就是成语“断机教子”的来源。
孟子出生于现在邹城市北二十五华里的凫村(今山东曲阜)。《列女传》记载,那时家最初靠近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仉氏见到了,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于是毅然带孟轲迁居到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又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
仉氏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又一次搬迁了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今邹县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曾是孔子之孙孔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孟子故里在书院之右)。
孟仉氏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孟轲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仉氏觉得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定居下来。这就是成语“三迁择邻”或“孟母三迁”的来源。
后来,仉氏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孟轲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并最终成为孔子儒家学说的继承人。
孟子的母亲在古代史籍中皆称为“仉氏”。
仉晵:(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北朝梁国文士。南朝梁有四公子,其中之一名仉晵。不过,后世有学者认为《梁四公子传》为虚构之作,其实并无其人。
仉公:(公元~?年待考),字叔庚;古龙人(今云南文山)。著名明朝官吏。
明洪武年间,他在高苑县当个书记官,对百姓有爱心,宽厚待人,政绩好,后来就升为河南道御史。
但官场上明争暗斗很多,仉经山东人直性子,常受挫折。到了明朝永乐年间,他又被降职到常山县当县官了,这时他政治经验更丰富,把常山县治理得很好,深受百姓爱戴。
仉姓近现代名人
仉匡:又名倪匡,笔名卫斯里,台湾人。著名幻侠小说作家。
由于第一次出版时人们多数把“仉”字念成“倪”,后干脆署名倪匡,笔名卫斯里。他的作品拍成的电影非常多。
仉凤皋:(~),山东宁津人。著名美术家、教育家。
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会长、剪纸艺术报主编等。
仉凤皋多年以来一直从事艺术教育和美术创研,作品颇丰,为二十多部编著作序,论文大量发表在报刊上,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曾获重奖两次,一等奖一次和优秀奖多次。出版专著有《动物图案》、《人物剪纸》、《谈剪纸创作》、《日本剪纸艺术》等。是剪纸学术活动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发动者和组织者,也是中国剪纸学会的主要创始人,学术上有一定的权威性。
仉凤皋所创作的宝石画赢得美术界和国外学者及客户的一致好评,并为确立一个新型的画种奠定了基础。宝石画是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晶莹透丽,具有高强度、不怕水、不怕光照和触摸,是新型的画种。它是用天然彩石、石英、大理石、汉白玉、花岗岩颗粒及树脂等材料精制而成的,可制成不同规格或大型装饰壁画,是装饰宾馆、大酒店、歌舞厅、娱乐场、现代居室以及馈赠好友的高档艺术品。
仉凤皋:(~),山东宁津人。著名工艺美术家、教育家。
擅长民间美术、文艺理论。
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发表论文有《日本现代剪纸》、《马蒂斯剪纸艺术》等。
出版有《动物图案资料》、《人物剪纸》、《日本冲绳版画》、《谈剪纸创作》等,入选世界名人录。。
仉振亮:(~),北京人,著名农民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村农牧工商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仉志余:(~),山东寿光人。著名数学家、教育家。
中北大学(原华北工学院)教授,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院。山西省教学名师,华北工学院分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山西省数学学会常任理事,山西省管理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从事数学科学研究工作。
研究领域主要是常微分方程与泛函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及非线性泛函分析的不动点理论等。
主持并完成过省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多篇已被ISTP、美国《数学评论》、德国《数学摘评》等收录。
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曾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师、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山西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仉文升:著名医药学专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主编《药物化学》被评为教育部精品教材,被多所院校指定为考研参考教材。
传统文化必备北京最权威的治疗白癜风中医医院北京哪家医院白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