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有一个词特别火,叫元宇宙,它最早诞生在年一本叫《雪崩》的科幻小说中,书里刻画了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元宇宙就是利用科技手段,把现实和虚拟世界进行了连接。当然那是本小说,跟我们现在说的元宇宙大相径庭。那现在我们讲的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包括了哪些行业?是否具备投资价值呢?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梳理一下。
首先元宇宙是个庞大的概念,所涉及到的行业不只是几个,可能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想要跨越到这个阶段,也不是某几项技术突破,或者几家互联网巨头靠资本运作,就能实现的,它背后需要的是各项技术的共同突破。对比之前几次互联网革命,下一次技术变革,可能就是多行业集合突破的成果,所以近期很多券商研究员也预测说,自己以后可能就不叫通信行业研究员,或者计算机行业研究员了,可能都被归类为元宇宙研究员。
这张图很清晰的把元宇宙涉及到的各方面归纳了出来,主要包括了六个部分。首先是给我们带来最直观体验的硬件入口,像VR、AR,XR,智能耳机,脑机接口等等,它们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用户规模。其次是支持元宇宙系统稳定运行的基建设施,包括5G,算力,算法,云计算等,这些用来保障元宇宙所需的巨额计算量,以及通信速度。还有区块链、数字链等底层技术,它们相当于是平台,制定了一套与元宇宙有关经济运行规则。再就是人工智能技术AI,它会逐渐替代很多我们现有的生产要素,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还有与元宇宙相关的上下游合作商,以及内容的呈现形式。内容的好坏,决定了在市场上能吃到多少份额,现在我们二级市场的炒作,就集中在了内容形式部分,比如游戏,传媒。
从全球布局来看,美国和中国在元宇宙方面优势最大,其次是日本和韩国。美国的优势在硬件,内容和底层架构,像Facebook旗下的Oculus公司,在VR,AR方面出货量全球占比已经达到了75%,AI方面,英伟达的人工智能算法训练,占到了市场近%的份额,在后端基建和经济架构上,亚马逊,微软,谷歌,以太坊这些巨头,也纷纷具备关键优势。
咱们的优势在于庞大的用户基数和社交环境,这方面腾讯,字节跳动等公司,已经具备了全球性的流量优势,并且正围绕社交和内容不断布局。在后端基建方面,咱们的潜力也很大,华为,百度,阿里等公司一直在新基建方面努力,而且中国的5G和云计算在全球都是领先的。但在一些硬件和底层技术上,咱们还在追赶美国,像芯片,AI技术。
韩国方面,主要是由政府引领,首尔之前宣布了要建设元宇宙平台,现在韩国也在他们的偶像工业方面发力,设计了一系列的明星虚拟人物。日本的优势在于具备丰富的动漫IP,以及VR设备的生产,现在日本也在积极转型,准备从游戏向演出,场景方面拓展。
其实讲了这么多,元宇宙概念还是处在发展初期,并没有太多的具体产品出现,目前国内的应用,主要还是在社交和游戏场景。最近也是这些领域炒的最凶,像传媒ETF,游戏ETF分别涨了30%,40%,还有某游戏公司,被誉为中国元宇宙第一股,因为预告要出一款元宇宙相关游戏,股价被炒翻了五倍,甚至触动了监管部门,但其实它的业绩并不好,净利润20年还是负数。这种东西炒作的成分非常大,而且基本上都是在碰瓷蹭热点。实际转化的能力非常低。
来看看这些传媒公司的业绩,广告公司和娱乐公司因为20年基数高,21年三季度增速有所下滑,但最近几家公司股价都有所上涨,广告公司是因为大家预期今年会拉经济,需求可能恢复,所以提前埋伏一些。娱乐公司和电影公司纯粹是元宇宙驱动,因为要做虚拟人。游戏最近涨主要是三季报业绩提升,其实跟元宇宙关系不大,元宇宙主要驱动的是那些小市值的游戏营销公司。
从估值上来看,传媒行业整体估值现在已经降到了中位数以下,而几家广告、娱乐龙头的市销率百分比有些高。游戏经过三季度业绩上涨,估值涨了不少,而游戏又是传媒ETF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传媒内部分化是比较严重的。游戏的性价比现在是偏低的,而且传媒整体基本面预期差一些,但传媒行业整体估值够低,已经四五年没有好的表现了,一直爬在地上。但是现在来看,带火传媒的不是电影而是元宇宙概念。
对于元宇宙,我们有以下观点:
整体而言,现在的元宇宙概念,处于明显的炒作阶段,所有业绩和业务,都很难兑现。
对于AR,VR,AI等硬件技术,它符合大势所趋,换句话说,即便元宇宙没搞起来,这些技术也是其他行业都需要的。但目前这些硬件公司,受到之前芯片半导体估值过高的影响,都在调整,所以等到他们调整完成后,也许才会有机会
传媒行业目前是最接近元宇宙的概念的。我们的配置里也有一些传媒ETF,所有的故事都还在炒作阶段。所以不宜重仓。
广告传媒最近的上涨,其实也预示了今年的经济的好转,因为看到希望了才会投广告。所以这也是一个预期转变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