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8月以来,为进一步助力我市南正街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实施,给南正街改造提供可供参考的合理化建议,把南正街打造成为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城市防洪水系景观带、畅通交通要道和城市绿色休闲大道,民革市委会组织精干人员形成调研组,对南正街改造项目进行深入调研,并形成了《让南正街重现文化商贸繁荣》调研报告,于11月初提交到市委、市政府。调研报告得到市委书记刘卫平的高度重视,批示:“调研报告下了很大气力,很好。请夏兴同志会同建设、水务部门阅研,将有关建议纳入到设计、建设中参考。现将调研报告摘登如下。
让南正街重现文化商贸繁荣
——南正街改造调研报告
民革市委会
一、南正老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南正街是承载着萍乡人城市记忆的老街区。南正街是萍乡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十二年(公元年),御史马文炜、袁州知府陶之肖来萍乡视察,督促知县沈君校建砖城墙。孔庙前开辟禹门,镌刻门额,设立木栏并种植桃李,寓意桃李天下,以振文风。经调研了解到,很多老字号的南货店、药店、布匹店、金银店、钟表店、照相馆等曾汇集于南正街,如杨胡子米面、九和布匹店、惠元斋、民济药房等。改革开放初期,这里还依然是商业繁荣的商业聚集区。萍乡人对南正街是有记忆、有感情的,特别是禹门、孔庙、武官巷等萍乡历史的见证都集中在南正街,更说明了它在萍乡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是承载着萍乡人城市记忆的老街区。
2、南正街是历史文物遗存丰富的街区。作为萍乡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前人为萍乡留下了一批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分别有:孔庙、禹门、古城墙、萍实桥(南门桥)、亨泰桥(东门桥)。其中孔庙建造于清朝雍正十二年(年)距今已经余年,为目前省内保存最好的孔庙,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墙修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年),为倡儒学,后开了禹门,古城墙现仅残存.64米,高处7米,最矮处3米;萍实桥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宝鼎年间,是萍乡始建年代最早的桥梁;亨泰桥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九年,距今余年,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孔庙、禹门、古城墙、萍实桥和亨泰桥等残存的历史文物鉴证了萍乡历史文化的辉煌。
3、南正街是城市管理的难点所在。一是拥挤的道路与日益增长的人流、车流量相矛盾,成了老城区的交通瓶颈;二是防洪设施不足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矛盾,因护岸和防洪墙建设年代久远,防洪标准偏低,每逢雨季,这里便成为城市的洼地;三是居民配套基础设施滞后与百姓生活需求相矛盾,更是消防安全的隐患所在;四是卫生环境恶劣与文明城市建设相矛盾,脏乱差的环境与我市文明城市创建格格不入。
二、南正新街的几大发展优势:
南正新街改造南沿萍水河、西北至跃进南路、北至精品街、东北至迎宾路,提出把南正街打造成为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城市防洪水系景观带、畅通交通要道和城市绿色休闲大道,将为萍城发展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能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预留出建设空间。作为老城区唯一的一块净地79亩的公共设施用地,全长米,除去预留的路面宽度外,规划最宽处有米,最窄处有12米,能为交通、市民休闲和河道防洪工程等预留出足够空间。
二是能为保留和传承萍乡历史文化预留出展示空间。从文化记忆上,南正街催生了许多萍乡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其中有手工艺、特色小吃、商铺、药房等;从文物遗存上,南正街有目前全省保存最完整的孔庙,是历代官员和百姓共同推崇信奉的文庙,也叫夫子庙;从街巷格局上,留存有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及地名;从老桥布局上,从周江到金鱼石萍水流总共建造11座大桥体现了萍城水城智慧,南正街就连接了其中两桥。目前,这些集中在南正街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印记就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南正新街将为这些文化印记的保留和传承预留出足够的展示区域。
三是能为催生老街式旅游商业业态预留出拓展空间。目前,除了市博物馆、文化路步行街有一定的游客数量外,城区内还没有一个能真正体现萍城民俗市井文化要素的游客接驳景点或景区。南正街早在解放前就声名远扬,被人们称为萍乡的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南昌胜利路,商业繁华,这条老街自有她的商业传奇和发展法则。南正新街将为她带来涅槃新生的发展,必然重新带动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当下欣欣向荣的老街式旅游商业业态,将为周边老街的居民带来直接受益。
三、对南正街改造规划的有关建议
(一)立足规划:
1、“小题要大做”,建议突出孔庙地位,将孔庙定位成萍城文化标志性建筑来进行改造。作为全省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座孔庙,本身就是萍乡人文昌盛的一个历史印证,应突出孔庙所代表的文化高地,将孔庙定位成萍城文化标志性建筑来改造。在按照传统孔庙的礼制,恢复孔庙的应有建筑和基本配置的同时,要考虑孔庙的使用及衍生出的孔子学院的创办问题。建议:一是在规划孔庙文化休闲广场时,尽量将道路往河边靠,不要破坏孔庙和广场的整体性,以满足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开展的相对独立空间。二是推进实现与萍师附小的资源共享,创办孔子学校,开辟我市国学教育的示范点。三是孔庙内可丰富些国学或教育主题布展,使之庄严的同时仍然发挥教人育人的积极作用。四是要充分考虑未来承载的人流、车流量,合理规划车辆停放区域,避免乱停乱放造成交通拥堵。
2.“要借题发挥”,建议做足水文章,将南正街建成沿河海绵城市示范带。海绵城市的创建为涵养水源、实现水生态与城市建设的科学融合提供了标准化。南正新街沿河而建,是难得的集河流、绿化、交通、公共建设为一体的新建市政工程,应充分考虑结合海绵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议:一方面做好蓄水文章,因南正街所处河段只是萍水河的一小段,考虑在萍水河上游建设大、中型水库,科学调节水量,又可缓解下游城区压力,改变目前我市防洪工程体系主要以防御洪水为主的现状。二是定期清除河床淤泥与河道内阻水物,保持河道畅通。依据现场实际调查,白源河入口处现有一座陂坝,阻水严重,建议拆除或改建。另外,两支流(白源河和城北河)河道内现还有其他阻水建筑物,建议后期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拆除改建等工程措施。三是沿河除道路建设外,其他公共设施设计应充分考虑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需要。
3、“要量体裁衣”,建议理性展现南正街历史文化要素,注重培育文化产业走向市场化。公共文化设施的新建要与使用紧密联系,不能造成空置浪费,更不能增加过高的行政建设和后期维护成本。建议一是在老街故事的展示上力求节俭,建议以雕塑或碑刻等形式说明好小街小巷里的名人、故事、古井、古桥的来历就好。譬如雕塑小品:张国焘、张国庶、黄海怀、文廷式、宋侃夫、喻宜萱、孔源、凯丰等名人轶事一个雕塑,一个故事;非遗展示碑林等等。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最好能与萍乡传统艺术展演、传统手工技艺展示、群众文化活动和非遗的传承基地的使用相结合,提高使用效率。三是加强老字号的传承和管理工作,支持其走适应市场需要的商业化模式,使广大市民和游客能在萍城特别是南正街逛一逛老九和、顺利制衣,吃得到杨胡子米面、婆老肉丸、东桥豆腐、莲花血鸭的地方美食,买得到萍乡花果、茶叶、腊肉的地方特产。
(二)跳出规划:
1、“要无中生有”,建议充分利用南正街改造成果,孵化南正街周边老街旅游商贸业态。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上看,南正街作为位处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在“行”和“游”上都具备了优势,将为每年数十万来萍游客提供一个有着浓郁老城味道的旅游新景点,也必将带动其他要素的发展。建议:一是尽量保留以南正街为边线的“一环三横五纵”式老街布局,为孵化老街旅游产业预留出充分空间:即以八一东路、跃进南路、南正新街三条交通要道为“外环”,即避开交通要道,又延伸拉动“三横”(即横向有南正街、武官巷、八一东路西侧)、“五纵”(即向自西向东有跃进南路、文庙巷、河口南巷、无名巷、八一东路东侧)。二是充分利用南正街改造成果,以政府引导鼓励的方式,带动周边居民发展老街式旅游业态,沿街开设老字号、特色小吃、传统工艺、特色民宿、听戏式茶馆等,最终藏富于民,打造一条宜居宜业宜游的南正新街。
2、“要变旧为宝”,建议以南正新街为起点,保护和开发好城西沿河历史文化带。建议采取分期分批建设的方式,将南正街以西吉星街至如愿塔一带进行改造,重建文昌阁、鳌洲书院,修缮如愿塔,使孔庙与文昌阁、鳌洲书院、萍乡中学、如愿塔、宝积寺等历史文化脉络连接起来,形成以孔庙为中心的城西沿河历史文化带,使萍乡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南正街改造是萍乡人民关心的一件大事,也是顺应民心的一件好事。目前,南正街改造规划已经进行了公示,我们希望市委、市政府充分考虑各方面意见或建议,将南正街打造成萍乡旧城改造的样本工程,成为萍乡人民子孙后代的骄傲!
民革市委会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