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服务贸易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印是全球离岸外包的前两大目的地,东南亚、中东欧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上也具有明显优势和良好增长态势。汇丰集团最新发布的《全球贸易展望》调查报告中预测,到年全球服务出口额预计将增长到12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将达到25%。全球经济复苏继续稳固,新技术改革和新产业改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有利于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推动服务贸易向创新化、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和高端化发展。
(一)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是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全球经济持续复苏、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从IMF测算来看,2016、2017、201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世界贸易量增长率分别为23%。其中发达国家增长率分别为2%,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分别为2%。可以看出,复苏的态势逐渐稳固。
二是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快速发展。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促进传统服务业创新变革和转型升级,不断催生新兴服务业态,为全球服务贸易的规模增长及商业模式创新变革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服务智能化、移动互联化、消费需求全球化的特征,都为服务贸易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是服务型制造趋势加速发展。全球制造业正在向以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化、绿色化为特征的新型制造业转变,全球价值链不断向服务环节拓展,技术创新、业务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将成为全球价值链增长的主要源泉,这一趋势为扩大全球服务市场需求提供了空间。制造服务化的程度不仅决定了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地位、产业控制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决定其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在发达国家中,产品制造环节增加值不到产品价格的40%,60%以上的增加值产生于服务环节。
一方面是制造投入的服务化,涵盖了研发、市场调研、广告、物流、信息咨询等方面;另一方面是产出的服务化,涵盖了销售服务、维修保养、金融租赁、保险等方面。这一趋势将加速服务外包化发展。四是新技术改革加速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技术蓬勃发展,将进一步扩大高技术服务贸易的规模。
2、新兴经济体成为拉动服务贸易增长的主要引擎
中国服务出口规模将达到8180亿美元,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服务进口国,拥有13%的全球份额,领先于美国(占7%)和德国(占5%)。同时,随着新兴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尤其是中国大幅度开放金融、教育、文化娱乐、医疗、育幼养老、专业服务、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放宽外资准入限制,为发达国家服务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3、新兴服务贸易将发挥主要拉动作用
技术创新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从而促进了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价值链不断向高端发展,全球服务贸易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传统服务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转变。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区块链、人工智能、VR/AR/MR等数字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产品、流程和商业模式,新兴服务贸易将成为引领服务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软件与信息技术、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金融、保险、咨询、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将不断扩大需求,交通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通过与“互联网+”融合将不断推动业态创新。
4、逆全球化将增强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以美为首的发达国家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国家,除关税壁垒、禁令和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之外,紧急贸易救助、政府补贴及本地化要求等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和措施层出不穷。此外,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事件将持续发酵,这些不确定性风险将给全球经济复苏和服务贸易增长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随着数字贸易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数字贸易政策,也将产生新的贸易壁垒。
(二)服务贸易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格局
加剧由于各国创新能力和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差悬殊,因此,服务贸易地区不平衡性将可能伴随发达国家在新一轮规则中的话语权优势有所加剧。发达国家将继续占主导地位并保持顺差,欧盟、美国、日本在软件与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知识产权等新兴领域及运输、旅游等传统领域仍具绝对优势。据IDC预测,美国2015—2020年软件市场的预期复合年均增长率为7年美国软件市场规模将达1394亿美元。当然,随着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菲律宾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承接服务外包能力迅速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金砖国家的表现尤其引人注目,世界服务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三)服务贸易成为世界贸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