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网信西青”可以订阅
红红火火过大年!新开业不久的温州国际商贸城商户江学勤迎来了首月开门红!短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老江服装店的净利润就达到了几十万。与老江家一样,伴着春节、元宵节的时间节点,商贸城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种打包好的货物堆满了店面。然而就在半年前,和其他万余名商户一样,53岁的温州人江学勤在等待着离开他从19岁就闯荡的地方——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是首要任务。因此,中国北方最大的批发集散地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迁移,刻不容缓。在这样的背景下,紧邻中心城区、空间资源丰富的西青区,充分利用“两城三带三区”规划发展布局中的外环城市发展带,分级分类、精准对接,建设了多个大型商贸载体“有笼放鸟”,承接北京批发市场外迁中多家优质商户,并通过“互联网+批发市场”的商业模式,打造了全区新的市场节点和消费热点,让商贸流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搭建载体:规划一条发展带
俯瞰西青区“两城三带三区”规划图,外环线城市发展带上的王顶堤商贸城、卓尔天津电商城和温州国际商贸城在“环”上形成三足鼎立,分外引人注意。
这些商贸体一边紧邻中心城区的人口密集区,一边靠近荣乌高速出口、地铁线交汇处、快速路、外环线等交通要道,占据了优越的地理位置。西青区商务委主任苗洪生告诉记者,在规划发展中,外环线城市发展带主要以三产服务业为主。全区之所以有能力承接“动批”“大红门”、万隆大胡同等服装批发市场,得益于这些商贸体在建设之初就选择在了配套成熟、符合全区发展方向的地域。它们不仅靠近发达的物流区,方便商户南下进货,还具备了专业服装商城的仓储、专业货梯、大型停车位等配套功能。同时,全区立足差异化发展,承接对象有的主要是北京商户,有的则主要吸引本地商户。
“带着儿子选择新的创业地,一定要选择具有更多优势的地方。”江学勤告诉记者,在没有选择西青之前,他凭着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阅历跑遍了国内大大小小的服装批发市场,河北等地新建成的批发市场虽然空间广阔,但是人气稀薄,又欠缺成熟的配套支撑新市场运转。广东、江苏、浙江等成熟批发市场都与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大同小异:交通拥堵、店面狭小、设施陈旧。江学勤知道,随着城市发展,这些服装批发市场终究会迎来“动批”一样的命运。然而,来到西青,老江的心踏实下来。商贸城配套完善、地理位置优越,特别是商城楼下全市唯一的国家三级长途客运站设有80多条直达专线,让拥有多年营销经验的老江最终选择在这里落户。
据了解,许多万隆大胡同的商户都选择在距离原大胡同位置较近的王顶堤商贸城继续发展,他们原来的上货地点主要是北京“动批”“大红门”。如今,北京的优质商户转移至温州国际商贸城,使天津商户在物流、人力等成本下降了至少一半。有了外环线这一条发展带的串联,京津两地批发产业向一体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与老江相同,原“动批”的余户商家,都选择了温州国际商贸城。商户们告诉记者,入驻后,便利的交通、物流吸引了许多来自天津本地、河北临近地区的新客户源源不断前来咨询,特别是一些微商、电商们也渐渐青睐于到商贸城上货,客流要比在北京时增加得更快了。在利润上,原来在北京,每年春节前后三个月的收入可达一百万左右,但是除去雇工、水电、仓储、物流等高昂的费用后,资金仅够勉强支撑店面经营。由于商贸城开业不久,如今在收入上虽然还有些差距,但却拥有实实在在的利润,水电价格实惠、房租交满一年可以免去两年,店铺在A座,仓储就在C座,省时省心。
如今,老江的店面已经由过去“动批”的两个5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面,拓展成了两个平方米左右的大店铺。形式新颖的服装一一陈列其中,宽敞的衣帽间、休息沙发等舒服的购物体验,吸引了更多新客户前来上货。“加上追我而来的西单、国贸等上货商,我的客流量越来越多,生意兴隆只是时间问题。”老江高兴地告诉记者。
创新招法:谋划多种发展新模式
“动批”包含40多家大型服装市场,总计1.3万个摊位,而将近三分之一的龙头商户都选择了落户西青。在同样的区位优势和硬件条件下,为什么更多的商户选择西青?苗洪生告诉记者,西青用“走出去”主动招商,“融进来”一体发展的方式两条腿走路,先行一步。
早在年初,西青就与北京地区建设指挥部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在温州国际商贸城负责人那里,记者看到了一份清单。清单上清晰地排列着包括江学勤在内的北京天和白马服装商城、世纪天乐、众合等主要服装市场的优质商户。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北京公开发布《致动物园商圈商户朋友的一封信》当周,西青相关负责人就带着企业走访了这些商户,主动邀请他们来西青发展。
“还在‘动批’经营时,西青就主动联系我们,给我们研究发展方向。专业的分析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江学勤说。在实地考察和多次听取西青规划后,江学勤渐渐掌握了西青商贸的发展定位,因而也找到了许多潜力客户。因此,西青给老江和许多北京商户搭上了与天津、河北、东北地区等商户合作的桥梁。
在承接过程中,西青不是完全照搬过去经营模式,而是打破商户间的单打独斗,开创了“互联网+批发市场”模式,推动互联网和传统商贸业态融合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商贸流通发展新格局。
搬进商城的时间里,老江的儿子江子轩也没闲着,他参加了多次商城组织的线上培训,通过“互联网+”和购物APP,推销自家的服装,并结识了许多新的生意伙伴。子承父业的小江,充分利用年轻人青睐的网购,为自家服装销售打开了发展新渠道。
记者从西青区商务委了解到,在承接首都项目转移中,西青将进一步强化载体支撑,充分发挥自身紧邻中心城区和空间资源丰富的“双重优势”,争创全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先行区,精准定位承接重点,瞄准现代服务业,坚持高端引领、转型升级、分级分类、精准对接,推动互联网和传统商贸业态融合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商贸流通发展梯度和格局,同时继续瞄准重点领域,引进发展附加值高、拉动作用强的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企业、高端商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实现借力发展。
采访结束时,老江家又有新的客户前来洽谈咨询,散户也接连不断地前来购买。热闹的商贸城内外,记者仿佛看到了“动批”曾经的黄金时代,那是老江献出了整个青春的时代。如今,老江带着小江敲开津门,走进了新时代。
记者手记
承接非首都功能的北京资源更需找准“痛点”,精准对接。如今,一体化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是追求显效,还是立足长远发展?西青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量力而行——精准定位、精准招商。
风起津门,潮涌西青。面对历史性窗口时期,西青打破行政属地藩篱,规划全新的“两城三带三区”布局,集合资源、集中力量、集成政策,形成特色化发展,无缝对接全市一基地三区建设,与北京的合作发展向全领域、深层次推进。
面对上游竞争,全区立足优势资源,瞄准了北京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人才资源,促进实现融合效应最大化。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借势大战略,开拓大格局,承接非首都功能发展中的“西青模式”何尝不是一种启发?
来源:西青新闻中心
网信西青
传递指尖正能量
唱响西青好声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