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之十
内容提要:年,全省商贸流通业实现增加值.9亿元,占全省GDP的11.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9.9%,商贸流通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加快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增强财政实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年,随着全省经济形势的好转,商贸流通行业有所回暖,除批发业销售仍然低迷外,零售业企稳回升,住宿和餐饮业略有回升,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11.1%,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升。
(一)经营形势总体好转,四个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不同
1、零售业销售稳中有升。年,全省零售业销售额增长9.3%,增幅较年上升2.9个百分点。年,限额以上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三大行业的销售额分别增长3.8%、5.2%、2.8%,奠定了全省零售业销售额的稳定增长。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看,年零售业增加值.1亿元,同比增长8%,增幅比上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2.6%,比上年上升了0.1百分点。
2、住宿和餐饮业增长平稳。年,全省住宿业营业额增长9.1%,增幅较年上升1个百分点。全省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3.3%。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看,年住宿业增加值63.9亿元,同比增长8.1%,增幅比上年回落了2.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0.5%,占比与上年持平;餐饮业增加值.8亿元,同比增长7.8%,增幅比上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2.4%,比上年上升了0.2百分点。
3、批发业销售仍然低迷。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同比下降16.4%,较年降幅仅收窄0.7个百分点。我省的批发业主要集中在煤炭行业,受整个煤炭市场萧条的影响,批发业整体销售呈现低迷态势。年,限额以上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销售额同比下降20.6%,占到全部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的77.8%,决定了整个批发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煤炭及制品批发、金属及金属矿批发和建材批发三个行业,其销售额较上年分别下降19.8%、35.0%、15.0%。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看,年批发业增加值.1亿元,同比下降0.5%,增幅比上年回落了4.1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5.6%,比上年回落了0.3百分点。
(二)流通主体呈多元化发展,私有经济占比较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主体进一步呈现多元化,私营企业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主体,并以其经营方式灵活、拾遗补缺能力强等优势,成为消费市场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法人内部控股构成来看,年,国有控股企业个,占比17.3%;集体控股企业个,占比5.6%;私人控股企业个,占比72.3%;其他个,占比4.8%。
(三)流通业态呈现多样化,商业模式发展较快
市场格局日新月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兴零售业态日益多样化,新的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年末,全省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单位个。专业店数量最多为个,销售额为.2亿元,占全部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销售额的比重为43.9%;专卖店、百货店、大型超市分别为个、个、46个,销售额分别为.8亿元、.6亿元、.6亿元,占全部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24.6%、10.6%、6.1%。以商业、娱乐、消费、商务、高端居住等设施于一体的城市新型商业综合体有29家,商户销售额16亿元。
二、发展中呈现的问题
(一)流通业主体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
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的内部结构来看,法人企业主要集中在小型和微型,而大型和中型企业较少。年末,按规模来分,大型企业个,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的比重为2.9%;中型企业个,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的比重为28.8%;小型企业个,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的比重为47.1%;微型企业个,占全部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的比重为21.2%。目前新型业态发展虽快但规模过小,流通领域从设施到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流通现代化总体水平还不够高。
(二)城乡分布不均衡,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滞后
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商贸流通企业过度集中在城镇,而广大农村地区商业设施建设滞后。一方面,使得商业设施相对集中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竞争过度,引起商业经营效益的下滑。另一方面,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商业网点分散、布局不合理、网络不健全、设施不配套、信息不顺畅、综合运行成本偏高,阻碍了当地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个体经营户仍是市场销售的主体,往往无法适应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造成农村居民消费向城市网店的转移。
(三)流通企业成本压力增大,经营创新困难
随着市场物价的不断上升,房租、人工和各种费用也不断推高,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经营成本压力日趋增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低,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使企业的获利难度加大,效益下降,导致单位成本增加较快。无论是百货、超市、专卖店,还是世界强或是本土新生力量,只要停止创新,就意味着失去市场,关店难以幸免。
(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有待提升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引擎正由外转内,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其具体表现就是,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消费拉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因而就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三、加快发展我省商贸流通业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商贸流通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
各级政府部门积极转变观念与解放思想,理清“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体制改革。一方面不断完善全省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的软件与硬件环境,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还应提高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较快地形成区域的交通以及信息网络,提高商贸流转能力与流通效率,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调整规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各类政策研究与支持。一是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消费、扶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二是深入开展针对性研究,制订出台重点扶持电子商贸企业做强做大的相关政策。三是加强分类指导。在资金扶持上,既要突出重点,加大扶持城市综合体等大项目、大企业发展,又要统筹兼顾,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既要重视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又要推进本地企业“走出去”,做强做大。
(三)培育龙头企业,增强整体实力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培育打造一批省内拥有著名品牌、主业突出、辐射范围广、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鼓励我省有实力的商贸流通企业发挥网络、品牌、信息、配送、管理等比较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实现规模扩张,增强竞争能力,做大做强企业,走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四)完善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
一是进一步服务中小企业,重点加强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平台服务功能的完善,积极组织开展对中小商贸企业的投资融资、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科技应用、管理创优五大服务。二是加强企业运行监测,及时了解企业具体经营情况,鼓励企业树立发展信心,积极应对困境,针对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
(五)加快“互联网+”模式,助力实体商贸企业发展
“互联网+”作为实体商贸企业的转型方向,一些企业已积极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对“互联网+”的营销模式还比较陌生,怎样选择互联网+,促进其快速发展,还需要相关部门结合我省实际,掌握商贸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商贸企业发展“互联网+”的指导和扶持,引导培育商贸企业发展新动能,为我省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