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多来,多次局部疫情爆发与冷链流通有密切关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生鲜食材供应链在悄然发生变化。我们发现,疫情对食材供应链的影响至少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冷链食材进口增速大幅放缓近两年来,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大范围爆发,且病毒容易借助冷链流通渠道隐匿传播,冷链商品进口通关防疫已经成为了“抗疫”的前沿阵地。为严防进口冷链商品的疫情风险扩散和传播,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严格的冷链防疫政策。
(图片来源:半岛都市报)
为此,冷链商品的进口规模,呈大幅下降趋势。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以肉类(包含杂碎)的进口为例,年的进口量为万吨,同比下降5.4%;年(今年)1至4月份,累计进口量为万吨,同比下降36.3%。
我国基于庞大的人口数量,是各类高蛋白食材商品的巨型消费市场。在冷链商品进口量增速放缓的同时,其进口价格却在提升。今年1至4月份,肉类(包含杂碎)的进口量同比下降36.3%情况下,进口额却只下降了24.3%;特别是牛肉(含杂碎)进口量下降了12.0%,但进口额却增长了17.5%。这反映了我国对进口冷链商品的需求依旧十分强劲。2.餐饮业的食材需求剧烈波动餐饮业是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局部疫情反弹,导致局部地区必须采取学校停课、居家办公、禁止餐饮堂食等防控措施,从而进一步影响餐饮业食材供需的频繁波动。少出门、少聚会、少聚集,已经成为了多数人日常生活安排的首要原则,这对餐饮业来讲是直接减少需求。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年,全国餐饮收入亿元,还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年水平。今年以来受疫情爆发影响的地区,有大量的餐饮企业停业,有部分支撑不下去的餐饮店直接倒闭。全国范围来看,年一季度餐饮收入亿元,同比只增长0.5%。在动态清零的常态化政策下,快速封控、快速解封造成了餐饮业对食材供给需求的强烈波动。对冷冻存储的食材,餐饮企业会适量吨货,而不能长期存放的食材则尽可能按需采购,食材采购策略增加了不确定性,进一步导致供需波动。3.生鲜业态加速转型升级在疫情防控期间,居民的菜篮子保供,生鲜食材的无接触安全配送等诉求在助推生鲜业态的转型升级。其升级的方向,一是从超市、菜市场集中向社区延伸;二是生鲜农产品供应实行包裹化、小批量、多频次配送。一旦社区被划为管控区域及封控区域,出门买菜就受到了限制,并且管控区和封控区范围内的超市、菜市场也会大部分会歇业。管控区可以在社区供应站得到必要的补给;而封控区则是专班人员送菜上门。如果是低频次、大包裹配送,家里冰箱装不下,常温下存放超过两天也会导致生鲜食材不同程度的腐烂,最终导致浪费。此外,老百姓对生鲜食材种类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能一日三餐都只吃土豆、或连续三天只能吃白菜。所以社区消费者需要进行小批量、多频次地下单,供给单位需要能满足这样的需求。4.加快预制菜行业的发展从需求侧来看,疫情加快了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原本一日三餐下馆子、叫外卖的人群,在居家隔离期间也不得不面对厨房里的家务事。怎么让下厨变得更加简单,预制菜成为了首选方案。预制菜是中餐工业化的产物,其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疫情之前,预制菜主要在连锁餐饮业供应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对于C端消费者来讲,还不太接受预制菜搬上家庭餐桌。但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不仅要尽量避免外出就餐,而且还要解决快速、高效有质量地烹饪,解决一日三餐问题,预制菜就成为了快节奏生活人群的新宠。自春节以来,预制菜成为了生鲜、餐饮、食品制造等细分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