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钻石张娟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经济系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贸易品类别、技术附加值和质量水平三个角度对中国二十多年来商品贸易结构升级状况进行分析。根据贸易品类别,可以测算出高技术制成品在中国商品出口贸易中的占比不断提高;根据贸易品技术附加值,可以测算出中国出口贸易整体技术水平升级显著;利用质量水平指标,可以测算出中国大部分贸易品从低质量层级向中高质量层级升级。通过计算中国与五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结构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都在升级,但是与进口产品相比总体上处于劣势。
关键词:贸易结构贸易品类别技术水平质量水平
JEL分类号:F14;C33中图分类号:F.1;F.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年不变价美元计算,年中国出口额为2.11万亿美元,占到中国当年GDP的22%。年全球出口总额为19万亿美元,中国出口额占到了13%,而在年中国出口额只是世界的1%。随着中国出口贸易迅速增长,中国贸易结构的升级状况也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有的学者认为虽然二十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额在数量上增加很多,但是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水平和贸易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还是处在中低端水平。刘志彪和张杰()利用制造业企业调查问卷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经典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与资本密集度因素,并未成为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的决定因素。他们认为中国本土企业有可能被国际大卖家锁定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低端环节,从而造成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持续提升能力的缺失。邵军和徐康宁()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贸易结构较为稳定,多数商品在样本期初、期末的贸易平衡状态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施炳展等(,)认为中国出口产品中70%以上为中低端产品,贸易结构并没有明显的改善,低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升级显著。鲁晓东和李荣琳()利用贸易面板数据对中国-年的贸易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稳定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显示出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的比较优势已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比较优势陷阱”的锁定效应。孙林等()和刘伟丽等()利用质量升级多维模型,从绝对质量和相对质量两个角度,对中国出口到国际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升级状况进行了实证测算,发现中国出口产品存在明显的质量升级现象,中国出口产品整体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以上文献对中国贸易结构升级状况判断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时间维度和测算方法的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利用二十多年来各国贸易数据,从贸易品类别、技术附加值和质量水平三个角度分析中国贸易结构升级状况。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对中国贸易结构的测算时间维度比较长,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对中国贸易数据统计最早年份的年一直到年;对中国贸易结构用三种测算方法由浅入深、对比分析,使研究结论更加全面和稳健。由于这三种方法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商品贸易,并且商品贸易也是国际贸易的主体,所以本文对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商品贸易上。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为贸易结构类别分析;第三部分为技术附加值分析;第四部分为产品质量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中国商品贸易结构的类别分析
(一)贸易品的分类
根据联合国对国际贸易的统计数据,贸易商品共有三种分类:国际货物统一编码系统(HarmonizedSystem,HS)、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广义经济分类(BroadEconomicCategories,BEC)。研究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常用的是SITC分类方法,根据统计时间的不同有四个版本(Rev.1-Rev.4),在联合国Comtrade贸易数据库可以获得1-5位分类货物贸易数据。针对SITC一位数或二位数编码的产品,按照贸易品加工程度分为初级产品和制成品;根据贸易品的技术密集程度将贸易品分为高技术密集品、中等技术密集品和低技术密集品三类(Worz,)。SITC一至二位数编码分类过于粗糙,不能准确地反映贸易品的层级结构,最常用的是利用三位数编码对贸易品进行分析。针对SITC三位数编码的产品,Lall()把贸易品划分为初级产品、资源密集型制成品、低技术制成品、中等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详见表1。表中的数字为贸易品SITC-Rev.2三位数编码。
十多年来都大于30%,总体上有下降的趋势。中等技术制成品的ratio值上升趋势平缓,-年ratio平均值为19.17%,-年ratio平均值为23.98%。高技术产品在贸易结构中的占比提高显著,ratio值从最初的3.65%一直升高到年的32.13%,并且十多年来都是大于30%。
接着分析rca值,根据式(2)设计的rca指标,当rca1时,表示中国出口的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比较优势;当rca1时,表示中国出口的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比较优势。-年中国在初级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年起这种比较优势就消失了;中国在资源密集型制成品上一直没有比较优势,这与中国人均资源稀少情况很吻合;中国在低技术制成品上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rca值一直大于2;在中等技术制成品上,rca值虽然不断提高,但是一直都小于1;在高等技术制成品上,rca值上升幅度非常显著,在年之前rca值小于1,此后一直大于1,处于比较优势阶段。
从表2可以看出,利用Lall()贸易品分类计算出的中国贸易结构升级明显:高技术产品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不断提高,比较优势有从初级产品向高技术制成品升级的趋势。但是中国最大出口份额和比较优势为低技术贸易品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三)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高技术制成品贸易占比
为了利用Lall()贸易品分类进一步分析中国贸易结构升级状况,本文选取年中国前五大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数据进行分析,这五个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与这五个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占到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3%。表3给出了-年中国与五个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品中的高技术制成品占双边贸易进出口额的比重。
从表3可以看出,二十多年来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高技术制成品占比有明显上升趋势:从年的2.54%上升到年的36.48%,这说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不断升级。中国从美国进口贸易中的高技术制成品占比上升趋势不够明显:年从美国进口高技术制成品占从美国进口总额的27.86%,而到了年这个比例仅仅上升为30.29%。从高技术制成品占进出口额的百分比还可以看出,二十多年来中国高技术制成品的出口占比逐渐赶上并超过高技术制成品的进口占比,这进一步说明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双边贸易结构有升级趋势。
中国与日本的双边贸易商品中,高技术制成品出口和进口占比都有上升趋势,分别从年的0.95%和19.21%上升到年的29.66%和30.93%,可以看出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要比进口贸易结构升级明显。中国和韩国之间的双边贸易结构变化情况也是出口比进口贸易结构升级更为显著;中国对韩国出口产品中的高技术制成品占比明显小于进口产品中的高技术制成品占比,这说明韩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要高于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中国与德国双边贸易数据从年开始统计,高技术制成品进出口占比都是在年左右达到最高,此后有所下降。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出口商品中的高技术制成品占比不断提高,而进口贸易中高技术制成品占比非常低,并且二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上升。
从与五个国家的双边贸易高技术制成品占比可以看出:中国对这几个国家出口贸易品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而进口贸易品技术水平变化不大,但是总体上出口贸易技术水平依然小于进口贸易技术水平。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联合国Comtrade数据和世界银行WDI数据对中国二十多年来商品贸易结构升级状况进行分析。首先根据Lall贸易品分类计算出中国各行业出口比重和比较优势,可以看出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出口贸易贸易结构已经从初级产品向高技术制成品转变;根据技术附加值指数TCI,可以看出无论是世界排名还是技术指标值,中国出口贸易整体技术水平升级明显;接着本文从贸易品质量的角度分析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升级状况,可以看出中国大部分技术类别的出口产品已经从低质量向中高质量升级,虽然技术含量越高的行业,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与世界前沿差距越大,但是二十多年来中国出口贸易整体质量水平还是显著提高的。
本文还利用贸易品类别、技术附加值和质量水平指标进一步分析中国与五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结构。中国对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出口产品中高技术制成品占比上升趋势明显,而进口贸易中的高技术制成品占比变化不大;从技术附加值指数可以看出,中国对这五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升级不是非常显著而进口产品技术水平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在产品质量水平方面,中国对这五个国家的出口产品中高质量产品的占比越来越高,但是总体上看依然低于进口产品质量,所以在质量水平上处于对外贸易逆差状态。
从中国贸易结构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测算结果可以看出,虽然中国贸易结构升级趋势明显,但是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可以利用“双创”契机,对于目前不具备技术和质量优势产业采取适当的支持措施,促进我国贸易结构在技术上和质量上能够向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靠拢。
参考文献:
[1]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经济研究》,第8期,第70-80页。
[2]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国际经济评论》,第7期,第5-12。
[3]刘伟丽、袁畅、曾冬林,,“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多维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第2期,第69-77。
[4]刘志彪、张杰,,“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8期,第99-页。
[5]刘钻石、张娟,,“中国出口贸易品技术结构的测算”,《世界经济研究》,第3期,第68-72页。
[6]鲁晓东、李荣林,,“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检验”,《世界经济》,第10期,第39-48页。
[7]邵军、唐康宁,,“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改变了吗”,《世界经济文汇》,第5期,第49-60页。
[8]施炳展、李坤望,,“中国贸易结构在改善吗--基于产品周期理论的分析”,《财贸经济》,第2期,第89-95页。
[9]施炳展,,“中国的出口结构在优化吗--基于产品内分类的视角”,《财经科学》,第5期,第77-84页。
[10]孙林、卢鑫、钟钰,,“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与质量升级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第5期,第13-22页。
[11]AzharandElliott..“OntheMeasurementofProductQualityinIntra-industryTrade.”ReviewofWorldEconomics(3):-.
[12]Balassa,B..“TradeLiberalizationand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TheManchesterSchoolofEconomicandSocialStudies33(2):99–.
[13]Hummels,D.,andKenow,P..“TheVarietyandQualityofaNationsExports.”AmericanEconomicReview95:-.
[14]Khandelwal,A.,andFajgelbaum,P..“MeasuringtheUnequalGainsfromTrade.”SocietyforEconomicDynamicMeetingPapers,No..
[15]Lall,S..“TheTechnologicalStructureandPerformanceofDevelopingCountryManufacturedExports,-.”QEHWorkingPaperSeriesNo.44.
[16]Muendler..“ConverterfromSITCtoISIC.”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Diego,CESifoandNBER,No..
[17]Mulder,Nanno,Paillacar,Rodrigo,ZignagoandSoledad..“MarketPositioningofVarietiesinWorldTrade:IsLatinAmericaoutonAsia.”CEPIIWorkingPaperNo.09.
[18]Schott,P.K..“Across-ProductversusWithin-ProductSpecializationinInternationalTrad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
[19]Worz,J..“SkillIntensityinForeignTradeandEconomicGrowth.”Empirica32:-.
《中国经济学人》(ChinaEconomist)创刊于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是一本中英文双语出版的经济类学术期刊,宗旨是向全世界宣传能够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诉求的最先进的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成果,聚焦中国重大经济思想与重大经济问题,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中国经济学人》被美国经济学会EconLit收录,并进入EBSCO、ProQuest和Scopus等世界重要数据库。年底,《中国经济学人》(ChinaEconomist)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目录评为“代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英文刊最高水平”的9本期刊之一,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在线投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