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来到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讲中国人为什么勤劳但不富有,昨天我们说到了贸易,有人说贸易有那么大的力量吗?我们看个例子,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英国和西班牙葡萄牙都大规模的拓展海外殖民地。但他们不同点就是,英国拓展的殖民地基本都是当地人自治,然后把固定资产输出到殖民地,相当于帮助殖民地搞建设,再把英国工业时代所带来的成果,营销到当地。换句话说,英国搞来的殖民地,都是做生意用的,你们买不起怎么办呢,没关系,我帮你发展,让你尽快进入工业文明。然后咱两就可以做生意了。比如中国,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人的诉求也是做生意。割地香港也是为了更好的做生意。抛开民族感情,香港在英国人手里的发展远比大清的时候强的多。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就不一样了,这两个是封建社会,他们抢占殖民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掠夺,把财富带回到西班牙和葡萄牙。那么英国是输出财富,西葡两国是掠夺财富,你觉得谁能获得更多的好处呢?乍一看无疑是西葡两国嘛,但结果刚好相反,英国财富增长比他们两个国家都快,而且工业革命还爆发在了英国。
激荡30年我们正在讲物价闯关
西葡两国和英国走上不同的道路,主要是源于两国的制度不同,西葡是君主专制,搜刮来的钱都归君主,而英国是议会制,即使搜刮钱回来,也装不到议员的兜里,但议员大多都是资本家。他们更希望有一个可以做生意的地方。出发点都是自私的,但结果却完全不同。另外,资金的筹集也不同。哥伦布代表的西班牙舰队,是由王室赞助的,所以基本是国营的性质。那么发现新大陆之后,所搜刮来的财富,理所当然就是全都归国家和王室所有,而英国则不是靠王室出资,他们是靠集资。成立了股份贸易公司。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先进的金融形势,让英国人迅速解决了出海的资本问题。而且为了分担风险,英国人还成立了交易所,用于买卖出海的这种股票。听到船队有好消息,股票价格就涨,听到风暴或者恶略天气的消息,股票价格就跌。这就是最早的证券交易所的形式。
英国真正成功的股份公司,是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该公司创始股东80人,选举了15人的董事会,具备了完整的股份公司特征。商人们还大胆反对英女王让公爵担任公司总裁的要求,然后年公司扩充到人,第二年正式组织5只船组成的船队出海,开往印度。等他们历时两年半回到伦敦后,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英国人一看这么投资能赚大钱,于是纷纷效仿。奠定了股份公司的基础。所以英国出海的目的就是贸易,而贸易反过来促进了国内的先进制度形成,从而触发了工业革命,一下把英国推上了世界王者的宝座,这一站就是将近年。
老齐这里总结一下,有的时候我们发现,为什么我和某某某干同样的一件事,他就很成功,我却很失败。这就是目的不同,或者方法不同。比如西班牙和英国都进行了伟大的大航海,西班牙就没落了,而英国却强大了。主要就是出发点的差异造成的结果本质不同。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复制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深层次分析内在因素。而不能就事论事依葫芦画瓢,就比如说我们现在搞一带一路,学习的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美国是要创造伟大的合作伙伴,建立广阔的欧洲市场。我们的目的是这样吗?还是仅仅为了消化国内过剩产能,换点权益,走一步说一步?就目前来看,一带一路上的这些国家,能成为中国伟大的贸易伙伴的,似乎目前还看不到。
目前中国有个大问题,就是靠着海的地方,都还好。经济通常比较发达,由于海运便宜,所以大量的参与国际贸易。这个城市的开放程度通常比较高。而一旦往内陆走,就坏事了。商贸活动快速减退,有人想不明白,按理说内地的工人便宜,我们在内地生产,往海边运输不就完了吗?答案是还真不行。不光是运输的问题,内地的人和思维就跟东南沿海完全不一样,东南沿海的人通常能站在市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习惯了商业思维。而已进入内陆城市,发现大家玩的还是官僚那一套。制度成本太高。而且工人的素质也差了好多。很多企业家把企业迁到了内陆,过了没几年,又把企业迁回了沿海。因为不划算。所谓商业一定要抱团集中,越是集中的地方,商业就越发达,反而到了小地方,你会发现到处都是问题。原材料找不到,工人找不到,运输找不到。销路也找不到。让企业家们心力交瘁。
企业家们跨省做生意,还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贸易保护。别说国与国之间,就是省与省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都是竞争关系。比如健力宝,要迁出三水市。但当地政府宁可把它打烂,也不让他流到外面去。还有仰融想在东南建造汽车厂,沈阳政府马上翻脸。这种贸易保护,看起来好像肉烂在了锅里,让好东西留在了自己家里,但其实长期看肯定是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的。社会分工的作用就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你适合干什么,你就一直干这个,当然技艺会更加纯熟,比如我们从美国进口粮食,相当于借助了,美国的粮食工业化进程。买到的粮食又便宜又好,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本来要自己种粮食的资本省下来,发展其他我们擅长的工业,比如轻工业,强化我们的优点,美国也是如此,他从中国进口服装电子产品,肯定比自己干要划算。所以自由贸易让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而贸易保护则不然,他让大家被迫全都得干,明明进口更便宜,非得要自己干。最后反而耽误了你干其他的更有效率的事。我们看到,全世界但凡只要一贸易保护,用不了多久,世界经济肯定就一塌糊涂。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都知道顽抗到底利益最大化,但总会有叛徒出现,试图占其他人的便宜率先坦白。所以尽管都知道贸易保护肯定不好,但这几十年,却还是杂音不断。
有人说了,我们一直进口美国的粮食,以后我们不会种粮食,美国人只要给我们断粮,中国人就全都得饿死。所以这是一个阴谋,一个陷阱,所以不行我们还得自己种,不要他的破粮食。这种担忧有一定道理。也不能说完全的危言耸听,毕竟有这种摩擦的风险。但这也仅限于温饱和国计民生的问题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基本就是自己保证能种出口粮。然后要想吃的更多更好,就要进口了。这就是一个稳妥的策略。丧失掉一部分效率,保证国计民生安全,也说得过去。但如果要说全都我们自己来,不要任何进口,这显然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而且,我们在贸易保护上的教训是十分惨痛的,明朝就闭关锁国,片板不得下海,让明朝一下就丧失了跟世界同步的机会,我们当时有最先进的造船业,后来全都给废了。清朝更是直接闭关锁国,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你不思进取,别人就帮你醒过来。年鸦片战争开始,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工业化的力量。而解放之后年到年,实际上我们也是绝对的贸易保护,几乎没有对外贸易往来。这让中国的工商业几乎停滞,经济发展到了崩溃的边缘。而78年之后逐渐的开放,年以后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更是迎来了黄金10年的发展。没有保护的产业基本都靠中国人的勤劳勇敢,争到了世界前列的位置,而保护的动漫,汽车,农业,基本上竞争力都是大踏步倒退的。所以开放与封闭,竞争与保护,无需辩驳。结果非常清晰的写在那。
另外,贸易自由的基础是市场经济,而市场价经济的基础则是产权保护,这点我们做的也很不够。比如作者也提到了铁本事件,一个几十亿的民营公司,一夜之间就被认定为非法。这实在让企业家和投资人寒心,是一个非常坏的示范效应。我们在司法上讲究疑罪从无,也就是说不知道你犯了哪条法,那就假装你没犯法。而在企业经营上其实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宽容,只要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地方,都应该给予鼓励和包容。在这点上,这几年确实越来越好了,特别是在互联网创业方面,无论是淘宝还是滴滴,又或者共享单车,在看不清的情况下我们更有耐心了,而不像当年一说有人要做个软件抢运营商的生意,立马就要掐死他。如果当时能宽容一些,也许澶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鐧界櫆椋庡尰闄㈠崡鏄屽摢瀹跺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