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章顺来职业教育服务不好地方经济就失去了生命力
安徽青年报 第期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多年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一百多年来,该院植根徽商文化的沃土,将徽商经营理念、用人之道、人生哲理贯穿于人才培养中,造就了一批诚实守信的财经商贸人才,为我省经济建设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1月14日,围绕如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该院党委书记章顺来。在章顺来看来,服务地方经济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个最直观的目标。 本报记者:在您看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蓝图?建设这个体系有什么必要性? 章顺来:在说这话题之前,我们大家可以翻翻这几年的报纸,经常会出现用工荒、用工难、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高薪难聘到合适的人这类的字眼,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虽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肯定也存在问题,最直观的就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是企业真正想要的,学校与企业间出现了脱轨。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坚定不移地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无缝对接,为社会提供各种类型的高技能型人才。 那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蓝图?早在年,国家就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我省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都做了明确的阐述。在我看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除了现有的中职、高职之外,还包括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丰富内涵的同时,要做好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再到学位研究生的贯通、衔接,搭建人才多样化成长的路线图,并始终面向生产一线、面向企业岗位需求,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就在于它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高等教育的功能划分,职业教育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服务地方经济是其的一个重要职能,服务不好,职业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对于一个制造业大国而言,对高素质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需求越大,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就显得越迫切。
本报记者:那么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加快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章顺来:坦白说,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是全国性的一项改革,各个省市虽然都在积极准备和行动着,但很多时候都是全国上下一盘棋,作为一所地方性的高职院校,我们大多数都是在配合着省教育厅做出一些调整,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课程调整、校企对接等,步子迈的比较平稳。 比如,学院根据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基本思路,不断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学院现有的31个招生专业中,优势特色专业共18个,都较好地对接了皖江城市带,特别是芜湖市的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院积极改革完善“内引外联”式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让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即就业。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强调人才培养的连贯性,我院这几年先后与江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本科高校通过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方式开展本科学历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兼修取得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为在校生提供更宽广的人才培养渠道。 虽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需要很多的政策扶持,但对学院而言,不能一味的坐等政策,在学院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计划与周边的本科学院联合办学,尝试以本科职业教育班的形式,做好高职与本科教育的衔接。 本报记者:您觉得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还存在哪些困难和瓶颈?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章顺来: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还是思想观念问题,一是一直以来,大家都崇尚精英教育,从骨子里面轻视职业教育,一百所职业院校发出的声音远不如一所高校发出的声音影响大,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也让职业教育被“窄化”,被“低化”,而要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要转变这种思想,让职业教育大众化。
二是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往在教育短缺、不普及的时代,毕业生捏着一张文凭就能找到工作,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各种质量问题开始显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倒逼着学校的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还有一个就是校企对接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多学校都意识到了,也做出了各种努力和尝试,但依旧存在学校和企业脱轨的现象,没有做到真正的无缝对接,而这势必影响到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现实中,有的学生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很高,但专业技能很低下,而有的学生可能理论知识够用,但专业技能很强,很明显后者更具备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核心竞争力。
在国家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年)》中,提出“不允许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作为省人大代表,我也曾提出这方面的提案,认为此举不妥。现在很多地方性的本科院校都在转型走应用型发展的道路,且多是三本院校,他们不熟悉职业教育,在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等都存在断档、衔接不上的问题,比如我们本地的一所三本院校也在转型走应用型大学发展的道路,据我们了解,他们的办学水平、教育理念、实训设备都不及我们学院,我们都搞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职业教育,没有比我们更懂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他们虽然也做了专业结构方面的调整,但依旧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恐怕今后还是要走回头路,多走弯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