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季度开化县服务业发展专题分析

年开化县服务业专题分析

我县以服务业加快发展、提质增效为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在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的综合作用下,在项目推进、平台建设、企业培育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服务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全县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三季度末,三大基本指标全市排名“一个第一,两个第二”。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市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以及占GDP比重两项指标均排在全市第二。

(一)服务业运行的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有:主导地位稳固;项目推进加快;效益显著提升。

1.从经济总量看,服务业引领经济增长态势强化。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37.42亿元,同比增长10.3%,比第二产业、GDP增速分别多4.9、2.9个百分点,高出全市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9.7%,较上半年下降2.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为9.3:41:49.7。从贡献上看,前三季度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

2.从投资结构看,服务业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快。服务业投资成为我县扩大有效投资的主力量。前三季度,我县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13亿元,同比增长24.7%,增速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二产投资13.8、22.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7.4%,服务业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贡献率高达.8%,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17个百分点。在上半年我县服务业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均未过半的重压下,三季度服务业重大项目进度明显加快。2个省服务业重大项目与11个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类)分别完成投资2.37亿元和13.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1.3%和89.6%;县“四大工程”已开工的22个服务业产业类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87亿元,超过年度投资计划75%,有7个项目已完工。

3.从税收入库看,服务业成为税收增长主要源泉。受“营改增”等因素推动,我县服务业税收增长较为明显。前三季度,服务业税收入库3.06亿元,同比增长19%,占总税收比率59.4%。其中,房地产业税收入库万元,增长16.1%,超过总税收的1/3,房地产对税收的贡献度高达5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税收延续上半年的高增长,达71.1%。

(二)重点行业发展情况

从行业构成来看,服务业传统行业仍然占主导地位,对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主要贡献;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在“互联网+”战略驱动下,销售网络渠道正逐渐拓宽,对经济贡献率逐年增加。

1.生态旅游持续升温,全域旅游掀起发展高潮。我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全面铺开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业,通过优化整合旅游空间布局,推动文旅重大项目,创建提升旅游产业重点平台,加大旅游与其他产业、特色小镇深度融合,全面开启“旅游+”发展加速度。受益于G20峰会和人气集聚“三五”工程,三季度的游客量增幅较为明显。前三季度我县旅游收入36.09亿元,同比增长17.6%,接待国内游客.63万人次,同比增长16.3%。其中,第三季度接待国内游客.55万人次,同比增长16.5%,环比增长7.7%。据文旅部门统计,G20峰会期间仅杭州游客达20万+人次。

2.商贸流通稳健运行,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市场销售稳中有升,消费升级类商品初露端倪。我县批发零售业发展较为稳定,实现增加值7.48亿元,同比增长6.8%,扩大上半年增幅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和零售业分别增长9.4%、5.4%。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8亿元,同比增长11.1%,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9月同比增长13.2%。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12.4亿元,同比增长11.8%。按经营单位分,城镇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较为显著,占比达到95.7%;乡村发展相对较快,同比增幅达到14.7%。按消费类型分,零售和餐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九成,同时,滴滴打车、在线餐饮等经济分享新业态正不断便利我县居民的日常生活,引领消费结构新升级。前三季度,全县网络零售额达5.7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较上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全市排名前进1位列第五。

3.金融业持续精准发力,服务绿色经济显增强。我县金融业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资产、信贷规模连升台阶,为绿色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前三季度,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58亿元,同比增长9.5%,较上半年增速增加3.4个百分点,增速全市排名第1。1-9月,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累计余额31.71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排名第1。其中,存款余额18.6亿元,同比增长15.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贷款余额为13.1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位列全市第2。

4.房地产待售面积渐少,“去库存”效果明显。房地产宽松政策持续发力,去库存的政策刺激相继出台,对我县房地产市场产生一定效果: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同步回暖。前三季度,我县房地产开发投资8.39亿元,同比增加23.4%,增幅较上半年提高29.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9.1%。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12.17万㎡,同比增长15.5%,住宅面积9.16万㎡,同比增长43.4%;商品房销售额10.1亿元,同比增长32.6%。9月末,全县商品房待售面积14.03万㎡,较6月末、8月末分别减少3.2%、0.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我县服务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无论在增量上还是效益上都保持较高增长水平,体现了我县在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多规合一”试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区建设试点的过程中,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果。但从具体的运行情况来看,上半年我县服务业重大项目推进偏慢,服务业经济总量偏小、内部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

(一)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发展慢。从横向看,我县服务业增加值绝对值排名倒数第二,仅占全市9.1%。具有“造血”功能的服务业重大产业项目储备不足,重点发展的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目前仍在起步阶段,难以为我县服务业发展创造足够的内生动力。服务业增长的主动力依赖于投资,产业发展偏慢。增加值增幅相对较大的行业主要有金融、批零、房地产、住宿餐饮,同比增长9.5%、6.8%、6.0%和4.7%,分别落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0.8%、3.5%、4.3%、5.6%。

(二)传统行业居主,内部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而生活性服务业特色又不够明显。前三季度,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和其他非营利服务业的增加值达23.28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62.2%,比去年同期高出0.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传统服务业仍占主体地位,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低附加值传统行业比重较大,是服务业稳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发展相对不足,对服务业增长贡献度不大。

(三)龙头企业偏少,带动性不强。9月末,我县国家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74家(含贸易类29家、房地产类27家),较上半年减少1家,数量上居全市末位,且大多服务业企业均存在集中度不高、产业链较短,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规模效应不明显等问题,缺乏带动力和品牌影响力。

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服务业推进机制。一是健全服务业推进机制。建立服务业协调例会制度,创新理念,以点带面、务实解决服务业发展中带有的普遍性问题,特别是在重大项目实施和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完善统计监测。完善服务业行业统计门类和标准。加强对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统计。积极开展统计调查,做好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特色小镇的统计监测工作。

(二)推进集聚平台建设。以集聚平台建设为依托,带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经济转型。一是提升服务业集聚园(区)发展水平。重点做好规划布局、功能完善、区块开发、项目建设等方面文章,围绕文化创意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现代物流平台、综合性平台,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提升集聚发展水平。二是推进特色小镇网络建设。围绕“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结合旅游、健康、经典茶产业等类别定位,各特色小镇要形成一个集聚型的小镇网络,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坚持项目带动,纵向拓展产业链延伸并形成持久的产业链。三是加快推进金佰汇城市综合体、五洲国际商贸城、荷花广场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等其他服务业集聚平台。

(三)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完善落实项目推进机制,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一是加强项目谋划,加大项目争取和储备力度。二是深化项目前期,提高项目决策咨询服务质量,加大政策处理工作力度。三是做好项目服务,落实领导挂联重大项目制度,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四是完善项目督查,定期督查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推进项目实施。

(四)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加强服务业企业培育力度,加快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一是抓好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打造一批规模大、产业贡献率高、竞争性强的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做大规模、提高质量。建立服务业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及时有效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二是抓好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培育一批开化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家。三是抓好服务业小微企业服务,深入开展“小升规”工作,营造浓厚的服务业创业创新氛围。









































白癜风的危害
急性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pdkr.com/smhytd/302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