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地近徐州,徐州乃兵家必争之地,萧县为徐州之桥头堡,古往今来,欲夺徐州,必先取萧县,萧县失,则徐州难保,楚汉之争,北伐战争,徐州会战,淮海大战,不一而足,焦土之上,该会生发出何等坚韧的人儿。初次村调,幸始于“萧国”,一周之期,从书本之概念、标签到真正身居其中,与各级官员接洽,选村,试调查,初定村庄,其中得失种种,愿与读者分享。
一.村调缘起
第一次参与为期两个月的华北村庄调研,我算是搭上了末班车。学院组织的长江流域村调经验分享会刚结束,我方才下定决心,毛遂自荐,幸得恩师首肯,顺利加入村庄调研的队伍。
1.“有花堪折直须折”
七大区域村庄调查是中国农村研究院启动的四大调查工程之一,力图记录惯行,研究底色,形成对区域小农的重新认识。过往的华南宗族村庄调研,长江流域村庄调研,学院的老师和博士生是绝对的主力军,这一次的华北村庄调研,学院鼓励更多研二,研三的硕士生参与进来,机会实属难得。曾经自己对长时间驻村,询问当地高龄老人六十年前旧人旧事旧俗的价值和意义心存疑惑,徐勇老师的一番见解让我醍醐灌顶——“问题是学问的出发点。问题又可分为短时段的现实问题、中时段的战略问题、长时段的终极问题或规律问题。我们村调实际要回答的是终极问题:在皇帝‘无为而治’或‘皇权不下县’的条件下,一个庞大的农业社会是如何通过自我治理实现自我运转的?去年的宗族村调揭示了共同性,今年的长江村调揭示了进取性。即将开始的黄河村调又将发现什么呢。”我希望把握这次宝贵的机会,参与其中,尽己所能,记录和发掘皖北农村的底色。
2.田野是中农学子的第二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中国农村研究院做学问,不仅仅要阅读好政治学理论经典,更要理论结合实践,将田野作为学习的第二课堂,让农民成为自己的第二导师。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的田野调查是研究生正式入学前的暑假,只身前往人生地不熟的湖州泗安镇兴隆村,那时候光是方言难懂就让我捉襟见肘,但是当地人的友善,特别是房东家庭的热情,让我感受到了农村人情社会的温度,也给了我更多参与田野调查的信心。接踵而至的口述史专项调研更是对自我访谈技巧和耐心的一大挑战,自己也逐渐从最初的机械式提问回过神来,试图和采访的老人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提问,在对话中追问,以一种更为自然从容的状态和老人进行交流。一步一脚印,虽然脚步显得笨拙,但是我知道自己已经慢慢接上了农村的地气,在和农民老师的对话中,我见识到了历史中的农村,现实中的农村。这一次两个月的驻村调研学习,期待时间和汗水带来的化学反应。
3.博士村庄口述史的见习体验
决心参与这一次的华北村庄调研,自然少不了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鼓励。实际上,在今年的暑假,自己很幸运前往汨罗长乐镇水源村进行博士村庄口述史调研,孔浩师兄在此驻村村调。刚到长乐镇的时候,孔浩师兄就热情地向我介绍村子的基本情况,师兄的如数家珍让我心生敬佩。接下来十来天的时间里,除了完成口述史的工作,也跟着孔浩师兄进行入户调查,我们时不时也会针对一些专题进行讨论。这样近距离观摩村调的体验解除了我心中对于村庄调研的神秘感,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要想真正记录和挖掘好一个村庄的底色,最基础的是融入村庄的人情社会中,同时保持敏锐清晰的头脑。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开始自己华北村调之旅的,也期待自己能够干中学,试图还原解放前皖北农村的底色。
二.选村历程
我的选村历程总体平顺,当地各级官员的配合加上自己之前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还有良好人品,选村可谓“一路开绿灯”。
1.政府接洽
本来打算国庆节之后尽快出发,翻日历发现10月9号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考虑到自己对接的部门是老龄办,想必这个节日前后大会小会,下乡慰问这些工作难以避免,无暇关照自己的调研工作,于是决定适当推迟行程,并从已经节前前往砀山县村调的孙强师兄那里要到宿州老龄办主任的哪里白癜风医院较好哪家白癜风能彻底治愈